2GIRL女子拉拉學園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曉康

[一般電影] 推薦一部很棒的記錄片

[複製鏈接]

參加活動: 0

組織活動: 0

 樓主| 發表於 2008-4-17 04:03:55 | 顯示全部樓層

美研究:中國是碳排放冠軍

/本文來自"人間福報"新聞/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加州大學一項研究顯示,中國早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頭號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國,除非中國大幅改變能源政策,中國增加的排放量將是京都議定書減排協議的好幾倍。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柏克萊加大研究人員歐夫翰默這份報告將在五月號「環境經濟與管理期刊」發表,研究指出,中國的空污被大幅低估,可能在二○○六到○七年間已超越美國,但確切時間並無法確定。

這項評估是根據中國環境保護部三十個省份的個別污染排放資料,而非全國資料。歐夫翰默解釋說,個別資料的錯誤比較容易發現。

聯合國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估計,二○○四年到二○一○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成長率為百分之二點五到百分之五,但歐夫翰默指出,這項數據至少低估了四倍,加大的研究是中國排放至少成長百分之十一。

保守估計到了二○一○年,中國的碳排放將比二○○○年水準高出六億噸,使已發開國家在京都議定書下承諾的一億一千六百噸的減排量相形見絀。但若以每人平均排放量來看,美國人仍然是中國人的五至六倍。
歐夫翰默指出,他所估計的中國排放量增加幅度雖然驚人,但光是指責中國也沒用,因為中國正在努力讓人民擺脫貧窮,顯然需要幫助。唯一的解決之道是西方提供大量技術和經費支援,而且未來的全球氣候變遷協議必須把中國也列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參加活動: 0

組織活動: 0

 樓主| 發表於 2008-4-19 02:56:08 | 顯示全部樓層
網站小提醒:發表文章或日誌時,強烈建議 不要留下電話或個人隱私的資料,避免被有心人竊取喔!

地球暖化 格陵蘭冰湖戲劇性消失

/資料來源:路透社    翻譯:中央社/
(路透華盛頓17日電)專家今天表示,廣大的格陵蘭(Greenland)冰原因為氣候暖化而加速冰塊表面融化,可能引起戲劇性事件,例如湖水在地底裂開後,以相當於尼加拉瓜大瀑布(Niagara Falls)般的流量消失。


地球溫度升高,預期將造成格陵蘭冰原之類的廣大冰凍地區的融水增加,形成面積廣大的湖泊。


科學家擔心,增加的融水達到格陵蘭冰原的底部,將進一步使得冰原脫離岩床往海洋移動,導致冰原縮減的速度比預期還要快。


美國麻薩諸塞州伍茲赫爾海洋學院(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的研究人員表示,冰原表面冰雪融化確實會使得底部滑動,這個過程本身似乎並不足以像部分人擔心的一樣,造成冰原災難性損失。


科學家觀察到,融水對6條注出冰河的移動作用僅占一小部分。注出冰河就是會將冰雪釋入大海的冰河。


2006及2007年夏季,科學家使用地震測量設備、水位測量器及全球定位系統感應器,研究2個上述類型的湖泊及周邊冰原的移動。


他們也使用直升機監視與衛星照相來追蹤冰河往海移動的過程。


2006年,科學家記錄到一座5.7平方公里的湖泊突然完全乾涸的過程。這個湖泊造成冰原從表面到底層完全裂開。如同放掉浴缸的水一樣,湖水在24小時內、穿過980公尺的冰從底部消失。大部分湖泊湖水在90分鐘之內消失。


協助進行這篇刊登在「科學」期刊上研究的伍茲赫爾海洋學院科學家達斯(Sarah Das)說:「非常的戲劇化。湖水流失期間的水量大過尼加拉瓜大瀑布。」中央社(翻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參加活動: 0

組織活動: 0

 樓主| 發表於 2008-4-19 02:58:31 | 顯示全部樓層

多吃蔬食別吃肉 也能減碳救地球

/資料來源:中廣新聞網/
全球暖化議題發燒,節能減碳已經成為最環保的訴求。由素食界與環保界、動保界跨界結盟成立的「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今天上午在環保署前宣佈成立,呼籲民眾多吃蔬菜別吃肉,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張德厚報導)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表示,畜牧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驚人,如果畜牧業沒有做好環保措施,其對於環境的影響,一點都不亞於工業污染,而生產一人份肉食所消耗的能源,大於十人份的蔬菜飲食,所以呼籲民眾少吃、或是不要吃肉,以蔬菜取代肉食品,如此減少肉類的生產,就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成員潘瀚聲:『畜牧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比工業還要嚴重,畜牧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的兩成,我們認為多吃蔬果少吃肉,其實可以幫助地球變得更健康、幫地球降溫、對抗暖化。』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指出,如果改吃蔬菜不吃肉,每人每天就可以減少4.1公斤的CO2,等於180-360棵樹一天的CO2吸收量,若長期吃素,即可完全抵銷家庭水電與瓦斯的平均CO2排放量。除了呼籲民眾少吃肉外,聯盟也呼籲準總統馬英九及新政府閣員,都能多吃蔬食,並在公家機構推行蔬食友善環境,一起為抗暖化、地球降溫而努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參加活動: 0

組織活動: 0

 樓主| 發表於 2008-4-29 23:28:03 | 顯示全部樓層

美國東南部的三大龍捲風

今天有則新聞是: 美國東南部出現了三個大龍捲風...
造成200多人輕重傷...
很多經歷過這場暴風的人都只能用怵目驚心來形容那景象...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參加活動: 0

組織活動: 0

 樓主| 發表於 2008-5-3 23: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蜜蜂消失後 蜻蜓、蟑螂也不見了!

本文轉載自【人間福報】


蜜蜂消失後 蜻蜓、蟑螂也不見了!愛因斯坦曾預言:「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人類也僅僅剩下4年的光陰。」

俄羅斯研究者發現許多家庭已看不見蟑螂,如果再持續減少下去,蟑螂將是瀕危物種之一。繼蜜蜂無故大量消失後,蟑螂讓物種消失的警訊再度逼近人類。

除了蟑螂外,英國蜻蜓學會日前也發布一項訊息,因棲息地遭到人類入侵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英國有三分之一的蜻蜓搬遷並消失。蜻蜓學會憂心,這些蜻蜓搬走後將永遠從英國消失,以後蜻蜓飛揚湖畔的景象恐成記憶。別以為這些是危言聳聽的假設,它有可能成為「明天過後」的事實,蜜蜂的大量消失就是一例。

近年歐美蜂業爆發「蜂群衰竭失調症」(CCD),短短幾天整個巢「蜂」去樓空,一去不復返。估計全美240萬個養蜂巢已損失1/3的蜜蜂,35個州都有蜜蜂集體搬家,80年來首次被迫要從澳洲購買補充。如果再無法找出成因與遏止之道,2035年美國可能完全沒有蜂。



愛因斯坦曾預言:「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人類也僅僅剩下4年的光陰。」人類賴以維生的1330種作物中,逾1千多種需要蜜蜂授粉,沒了蜜蜂,將引發食物鏈斷裂的嚴重果。現在除了美國,義大利、波蘭、葡萄牙、中南美洲、中國甚至台灣農業也陸續出現蜜蜂消失的情況。

當人類呼喊著「蜜蜂回來吧!」的同時,俄羅斯研究者也請人們重視「讓蟑螂回到庭」,蟑螂最接近人類,之所以消失表示人類的生活機能正在改變。專家指出,可能是食物中有過多遺傳改造成份,吃進蟑螂肚裡後,讓蟑螂死亡。還有現代纖維、手機頻率以及臭氧層破壞等都會改變蟑螂的生理節奏。

亞歷山大曾說:蟑螂消失對人類有好處?就像院子裡沒有鳥,剛開始可能覺得很好,因為沒有鳥再亂啄蘋果了。但牠們離開可能是因為蘋果有毒,蟑螂的消失也是同樣。



【小檔案】

CCD「蜂群崩解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泛指造成蜂群大量死亡的疾病或症狀。例如,1980年到現在,有過兩次蜂蝨侵害;另外從1894年到現在,也發生過3次突然蜜蜂大量死亡事件。但與這次不同之處在於,之前的蜂群損害都只發生在特定區域,現在卻是蜜蜂集體消失。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參加活動: 0

組織活動: 0

發表於 2008-5-4 19:15:45 | 顯示全部樓層
這部電影似乎已經變成是每個提到氣候暖化必看的片子了
不過之前也有報導和評論說
高爾也靠這個賺到了不少錢
宣傳講座 還有這部片得到的利潤等等
但這部片所發揮的效用還蠻大的就是了
發人省思省思省思在省思
真正的行動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參加活動: 0

組織活動: 0

 樓主| 發表於 2008-5-7 05:33:10 | 顯示全部樓層

緬甸軍政府:風災死亡人數達2萬2500人

新聞資料來源: yahoo國際新聞之路透社

(路透仰光6日電)緬甸國營媒體報導,緬甸軍政府今天將熱帶氣旋納吉斯(Nargis)造成的死亡人數增加到將近2萬2500人。


這場在3日侵襲伊洛瓦底(Irrawaddy)三角洲掀起巨浪襲捲內陸地區的熱帶氣旋,另外還造成4萬1000人失蹤。


緬甸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長麥蒙瑞(Maung MaungSwe)在受到重創的舊首都仰光市(Yangon)召開記者會說:「巨浪造成的死亡比風暴本身還嚴重」,他首次描述這場風暴的細節,他說:「浪高12英尺(3.5公尺),襲捲低窪地區村落,摧毀半數的房子」,「他們無處可逃。」


這是1991年以來侵襲亞洲最嚴重的氣旋,當年孟加拉(Bangladesh)有14萬3000人死亡。


新聞部長揚山(Kyaw Hsan)說,軍方已經「在盡其所能」,但是分析家認為,這次風災可能讓向來自視有能力處理任何挑戰而自豪的緬甸軍政府面臨政治挑戰。


1988年緬甸鎮壓異議人士時逃往泰國的政治分析家昂奈烏(Aung Naing Oo)說:「他們所認為已經有充分準備的迷思,這次被徹底摧毀」,「長期來說這可能會帶來龐大的政治衝擊。」中央社(翻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4-4-27 04:39 , Processed in 0.1262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