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IRL女子拉拉學園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004|回復: 0

[一般書籍] 2019年讀書心得

[複製鏈接]

參加活動: 0

組織活動: 0

發表於 2020-1-28 17:37: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網站小提醒:發表文章或日誌時,強烈建議 不要留下電話或個人隱私的資料,避免被有心人竊取喔!


            <倖存的女孩> The last girl, 作者娜迪雅‧穆拉德希望她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有這樣一個故事的女孩。以這故事開始新的一年真的很不好受。這是一個關於種族滅絕(ISIS對亞茲迪族進行種族清洗)、販賣人口的故事,與我們同存於一個時間,只是在地球了另一端。寫好的800字的心得,最後我把它全部刪了,太難了,地獄無誤!簡單的介紹一下亞茲迪族。主要分布於伊拉克靠近敘利亞邊境的辛賈爾(摩蘇爾之西不遠)。亞茲迪族信仰亞茲迪教,是古老的一神教,我的感覺是很多部分與基督教重疊,但沒有經書。2014年ISIS侵入辛賈爾,不認同亞茲迪族與其宗教,對其進行種族滅絕。以前我知道庫德族,新聞總是說庫德族是少數民族。其實不然,有回看到庫德族分佈的區域與人數,庫德族少說3~4千萬人。庫德族有自治區,有軍隊。亞茲迪族大概只有一百多萬,沒有自己的軍隊,仰賴的是庫德族。當ISIS對亞茲迪族進行種族滅絕,作者十分的氣憤庫德族戰士沒有保護他們。亞茲迪族普遍認為庫德族有義務保護亞茲迪族人(這點我不是很懂),但庫德族並不認為亞茲迪族是他們的責任。
       值得一提另一件事。六月的時候,有則小小的新聞,是娜迪雅的臉孔吸引我的注意。原來,我們外交部捐贈了一筆款項給亞茲迪族人,名為人道救援,娜迪雅製作感謝狀給外交部。我相信亞茲迪族被滅絕肯定比庫德族、緬甸羅興亞穆斯林、敘利亞、利比亞難民更不受到注意。一則小小的新聞,很溫暖!對現況不滿、感到絕望的朋友,請讀讀這故事。

            <熊與夜鶯> 光看書面設計就十分喜歡,儘管我很少讀奇幻故事。原本想留到舊曆年讀的,豈料舊曆年還沒到,就讀完了。這麼說好了,如果把希臘神話改得一團糟的波西傑克森可以上大螢幕,還有續集!!那麼這故事更有資格上大銀幕。但我想它還是上不了大銀幕,因為這是俄羅斯童話編織而成的。故事主軸是個女孩,有著善良且勇敢的心,繼承家族罕見的血統,可以看到古老的精靈,可以聽到樹、風、動物的對話。一日父親的領土來了一位莫斯科來的身分高貴神父。神父說自己可以與神對話,要村民虔誠禮拜,也讓村民敬畏神,同時也拋棄傳統。村子裡自從神父來了之後,時令不對了,冬天比過去更長,夏天出現前所未見的野火,農作歉收。神父把異相歸咎於女孩不敬神,村民也對女孩不諒解。但大地知道女孩是唯一可以救村民的人,父親最強壯的馬兒教女孩騎馬,不需要馬鞍、韁繩,也可以如閃電般地奔馳。精靈時時給女孩警告。另一方面,神父跟一個影子說話了,以為影子是神,對影子唯命是從,甚至為影子獻上女孩的繼母。影子是被封沉睡的惡魔,惡魔要甦醒需要血,女孩的血可以讓惡魔更加強大。女孩在大地的幫助之下救了全村,神父在最後一刻才明白自己服侍的不是神。劇情似乎有點老掉牙,但故事人物參雜俄羅斯的傳統,作者說故事的功力,還是讓我讀得很開心。

            <古蘭似海> 作者是個不信教者,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基督教貴格會教徒,也是個法律系教授。作者的父親不喜歡在美國教書,反而喜歡中東。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作者在中東成長。作者不明白世界為什麼只分成我們、你們。911後更是如此。她覺得西方世界對穆斯林的看法只有一種,但不是她熟悉的那一種,她知道有些事不對了。於是,她找了一個”謝赫”學習古蘭經。(”謝赫”這詞,我也很陌生,但我覺得有點像伊瑪目,有教長的意思。)
作者找上一位叫阿卡蘭的謝赫,來自印度,是牛津大學的教授,也在倫敦的清真寺授業。比較特別的是阿卡蘭對穆斯林女性地位的爭取不遺餘力,因為他看到的先知的年代,女性地位與男性平等的。這讓我回想起另一本書 <先知之後>,那時我也納悶著穆罕默德與其妻妾的互動,還有她們跟其他男性的互動。最有名的是駱駝之役,那是穆罕默德最小的妻子,阿依夏所發動的哈里發之爭。阿依夏還騎駱駝上戰場呢!怎麼現在女性反而不能開車了?(2018年年輕王儲,也就是綁架王室、暗殺美國記者的那位年輕王儲,開放女性開車。)
作者透過學習古蘭經,也提出外界質疑的問題。阿卡蘭耐心地解釋古蘭經的原意,以及如何被斷章取義,成為基本教義派的主張;或者被有心者操弄以達到特定目的。我個人覺得最耐人尋味的是第十二章,耶穌、瑪麗亞和古蘭經。太敏感了,不好說。讀這一章節的時候,我想起另一本書<過於喧囂的孤獨>,主角是個資源回收,過著獨來獨往、流浪漢的生活。因為紙張回收,主角讀了好多文字,沉澱大量的知識與對事情的見解。但主角反覆提及老子與耶穌,起先我不明白這些用意,但這看似有意或無意的文字卻讓我印象深刻,不能同意更多了。

           <維梅爾的帽子> 作者是多倫多大學中國史教授,說的是17世紀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作者挑了五幅維梅爾的畫,一幅維梅爾同鄉畫家的畫,以及一幅取自當時台夫特瓷盤上的畫。維梅爾是台夫特人,荷蘭東印度公司是貫穿整本書的主軸,藉著維梅爾的畫,娓娓道來當時歐洲與中國的貿易。乍看似乎挺無聊的史書,但這樣的角度切入維梅爾的畫,我看到的是另一個世界。當我們欣賞<在窗邊讀信的少婦> 時,我們太注意少婦的表情,而忽略前景一只青花瓷,上面還盛了些水果。這章我最為喜歡了,儘管作者判斷那只青花瓷絕對不是精品。上等的青花瓷應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我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樣的青花瓷?無奈我小小的腦袋迸出的是腸粉+海苔….感覺搭起來不太好吃。話說回來,青花瓷在17世紀歐洲掀起一陣狂熱,義大利、法蘭德斯(今比利時)最為專業的陶工也無法做出與中國相當的瓷器。即便中國對歐洲出口的青花瓷品質拙劣,但仍遠勝歐洲的瓷器。所以,一旦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抵達,歐洲商人拚了命也要圈下貨物。17世紀初期,青花瓷價格高昂,只有王公貴族、富人才負擔得起。於是,擁有青花瓷成為財富的一種象徵。作者從維梅爾的作畫,推估出維梅爾應該有兩三只青花瓷,以他幫人做畫的收入,應該可以負擔的起。中國的絹絲在歐洲上層社會也十分受歡迎,有王室要求全數購下一整艘船的中國絹絲。歐洲以大量的白銀換取中國青花瓷、絹絲的需求,產生巨額的貿易逆差。於是乎歐洲王室想出了用菸草、鴉片來減緩貿易逆差。我想起一位高中老師說過的話,「歷史不會重演,但歷史總是相似。」

           <克雷的橋> 作者馬格斯‧朱薩克,成名作是<偷書賊>。很多作者在第一本作品成功出版後,就再也沒有與之媲美的作品了。不客氣的說馬格斯‧朱薩克便是一例。<克雷的橋>以大哥為第一人稱,描寫他的家在母親去世之後,父親崩潰離家出走,留下四個小弟自行生活。大哥那時是個高中生,一肩扛起照顧四個小弟,最小的才四、五歲。五個男孩欠缺大人照顧的結果,行為出現了偏差,逃學,口出穢言,暴力傾向。克雷是第四個小孩,大哥說克雷是唯一看起來必較正常的,但也不太正常。克雷沉默寡言,很會跑,因為家裡的哥哥會把他打到頭破血流,克雷得逃跑。他們說這是愛,而且宣稱克雷也明白這是愛的表現。有一天,他們的爸爸回來了,說需要一個幫手好蓋一座橋。這可不是政府外包的工程,而是這位父親"需要"蓋一座橋。於是,克雷去幫忙。這兩個人沒有工程背景,自己收集資料,自己挖石頭、量測,蓋橋。What?? 簡言之,從頭讀到尾,我覺得惱,因為大哥說這是愛與親情,克雷修補了他們破碎的家。可我讀到的是荒唐,他們兄弟之間甚至沒跟他們的父親好好說過幾句話,更一起遑論生活了。好吧,我不懂怎麼欣賞這類的溝通。讀完我推薦<偷書賊>。

            <一袋彈珠> 一個以二戰為背景,法國維琪政府協助德軍捕捉猶太人的真實故事,描繪一個猶太家庭如何逃過法國警察與德軍的追捕。以前所讀的有關二戰的猶太人都有著坎坷悲慘的命運,即便有倖存者,也往往家破人亡。這一家人是我讀過最最最精明的猶太人了,不但全部存活,且還在逃亡的過程當中賺錢。連最小的兩個10歲跟12歲的弟弟也很懂得找機會賺錢,做法我不很欣賞,尤其是賺取逃難財,還是自己同胞的錢,只因為他們家人都聰明且機靈。這書的目的是本要激勵人心的,要展現即便在艱難的時刻,小心翼翼,計畫得當,還是有成功的機會。但我無法以正面的心態看待。

            <海象小姐與黑鳥先生> 海象小姐是十歲的小女孩瓊恩,有天才型的記憶,可以記得三歲後每一天發生的事情,某天某人何時來訪,穿甚麼樣的衣服,說過甚麼話。小女孩不明白為什麼父母親總是忘了接她下課?於是,瓊恩決定要報名歌曲創作比賽,贏得冠軍,好讓大家記得她。瓊恩爸爸有位叫蓋文的朋友,蓋文的男朋友席尼經常拜訪瓊恩一家。不幸的是,席尼過世了。蓋文本來想好好的告別席尼,但當他來到瓊恩家,發現席尼像是根本沒離開過,因為瓊恩可以絲毫不差的告訴蓋文席尼說過甚麼話,做過甚麼事,當時又穿著怎樣的衣服。瓊恩視蓋文為搭檔,瓊恩寫曲,蓋文寫詞。瓊恩告訴蓋文有關席尼的一切,好填補蓋文的記憶。但瓊恩卻不懂一件事,為什麼她說出關於席尼的事,蓋文的反應讓她困惑?瓊恩以為蓋文應該會很期待,但蓋文卻掙扎著是否該繼續聽瓊恩的回憶?因為席尼的死仍然讓他很痛苦。這故事很特別,苦苦的,酸酸的,也甜甜的。記憶這東西….該怎麼說是好?


            <夜鶯> 這也是一個二戰的故事,與 <一袋彈珠>不同的是,這故事滿滿的勇氣與正義。故事是兩個型格迥異姊妹,姐姐薇安已婚,個性較為傳統,住在法國南部鄉下,有個小女孩,丈夫被徵召。妹妹伊莎貝爾年輕氣甚,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事。父親在巴黎經營一間書店,參加過一戰。一戰結束後,就不再是以前慈愛的父親了。二戰一開始,父親把伊莎貝爾送到姐姐薇安那裏避難,伊莎貝爾無法諒解父親鴕鳥的心態,不過還是乖乖的去找姐姐薇安。不久,一位德國軍官搬進薇安的家(德軍會幫其軍官安排比較舒適的住所,住所是嚴格檢查過的,安全,也可以指揮控制是必要的。)軍官入住之後,伊莎貝爾無時無刻不處於憤怒狀態,薇安再三提醒伊莎貝爾以外甥女的安全為最優先考量。伊莎貝爾在因緣際會之下加入了地下組織,起先是發傳單,然後她越做越好,她的代號還傳回巴黎。接著她開始帶著戰機被擊落的盟軍飛行員翻越比庇里牛斯山,到西班牙的英國領事館。於是<夜鶯>這代號越來越響亮了,成了蓋世太保追捕的頭號人物。伊莎貝爾走了好幾趟山路,有回被蓋世太保逮到了。伊莎貝爾加入的組織有個規定,被捕後一定要撐過48小時的拷問,不透露夥伴的資訊,好爭取時間讓組織同志有足夠的時間逃跑。伊莎貝爾也這麼做了,當然被打得到爆。幸運的是蓋世太保不知道眼前化名為茱麗葉的就是<夜鶯>本人。夜鶯被捕的消息傳入父親的耳中,父親先去見了艾薇,再去見伊莎貝爾。父親跟蓋世太保說自己是夜鶯,此時伊莎貝爾承認自己才是夜鶯,蓋世太保都笑了。畢竟父親確實加入一個反組織,在政府機關內做反間諜。這解答了父親總有可靠的消息,雖然曾經被伊莎貝爾譏為靠德軍的走狗。其實一家人或多或少都從事間諜工作。那時,父親,兩姊妹算真的和解了。

            我想起多年前讀過的另一本書 <時間裁縫師> 也是間諜故事,寫得真的很棒。據說後來還拍成影集,服裝道具設計皆十分精美。

            <上帝之柱> 歐普拉說這本書改變她對人生的看法。我很好奇是怎麼樣的改變?加上故事背景是12
世紀的英格蘭,以這個時代為背景的故事不多,讓我更有興趣了。故事的主軸是建築匠湯姆與菲力普副院長蓋王橋大教堂(虛構的)與輔以王橋主教沃爾倫,夏陵伯爵威廉之間爾虞我詐的故事。作者對教堂建築下了很大的功夫,湯姆蓋教堂的能力,比克雷蓋的橋有說服力多了。湯姆研究了歐幾里得原理,也精通數學。湯姆的繼承者傑克也流浪到歐洲,跟著歐洲建築師蓋教堂,再回到英國接手王橋大教堂工事。故事對教堂的運作與領地村民生活的連結也描繪十分精細。我不禁想起去年讀的<教堂經濟學>,如果該教授作者與他的研究生們拜讀過這本書,就不會整個鬼打牆了。話說回來,故事虛虛實實,時空背景倒是真的,國王,坎特伯里大教堂跟主教確有其人。當然也就少不了國王與主教權力之爭。篡位的史蒂芬國王為取得正統,必須有大主教的支持。但教堂也衡量著正統的茱德女王與史蒂芬國王。故事張力十足,就是那種一翻開就不想闔上。菲力普是最討喜的角色,作者把他設定為聰明又善良,邪不勝正從故事的開始就明顯透露了,每每讀到當時還是小小修道院院長的菲力普智取王橋修道院副院長沃爾倫就很開心。最邪惡的角色是威廉(原騎士之子,後來押對寶,協助史蒂芬國王取的王位,父親被授予夏陵伯爵的領地。)威廉邪惡的程度我認為不太可能在12世紀發生。男女之間的感情,也不太像是在那時代會有的。另外一個不太可能的就是女性地位了,艾蓮娜,前夏陵伯爵的女兒,上演了公主復仇記,最後還幾乎成了十分傑出的夏陵伯爵。儘管艾蓮娜的故事也十分吸引人,但真的不太可能。怎麼說呢?在那年代,最富有知識的一定是教士或修士了,貴族,甚至國王可能都大字不認得幾個,更不要說是女性了。故事把這點給忘了。故事也忘了坎特伯里大教堂的藏書不可能超越聖加侖修道院(<紙的歷史>、<古騰堡的學徒>對中世紀到十五世紀知識都有詳細的描寫)。撇開一些設定上的瑕疵,本書還是值得推薦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橋段在尾聲,菲力普在詹姆士大主教,也就是當時的坎特伯里大主教,被後來上任亨利二世謀殺。詹姆士大主教被謀殺的當晚,菲力普也在場。菲力普為了求生,同時完成王橋大教堂的使命,菲力普把詹姆士瞬間從大主教變成殉道者。當天進行晚禱的教室與群眾受到神蹟鼓舞,聚集成一隻堅不可破的勢力,讓菲力普全身而退。菲力普也在最短的時間讓詹姆士封聖,利用人民的憤怒讓亨利二世不得不撤軍。最後,菲力普也成為坎特伯里大主教。不知歐普拉與我看到的是否一樣?

           <阿嬤要我跟你說抱歉> 故事開始是一個飽受學校霸凌的小女孩艾莎,艾莎的阿嬤為艾莎編織出一個奇幻世界—幾乎甦醒之地。艾莎是其中一個王國米阿馬斯的騎士,阿嬤帶著艾莎走遍幾乎甦醒之地的六個王國,不會有人對她霸凌。感覺上是阿嬤為了帶艾莎逃離現實世界的童話故事,但故事在阿嬤死掉之後就走調了。幾乎甦醒之地的人物跑到現實世界來了,阿嬤給了艾莎一個任務,也說艾莎可能會發現阿嬤的過去而討厭阿嬤。這麼說阿嬤的身世不就是故事的主軸嗎?若要把它當成奇幻故事來讀也可以,只是幾乎甦醒之地的英雄跑來現實世界也不太英雄,邪惡也不太邪惡,年輕阿嬤完全沒有可以令人討厭的地方,應該說故事並沒有太多阿嬤年輕的故事。太多bug了。然後,我發現本書作者也是<明天不要來敲門> 的作者。唉,雷呀!

           <等待貝里葉先生> 這是一個很可愛的故事,有點殘忍。故事說的是兩個故事,陷入同一個騙局,姑且說是騙局。一位自稱「貓夫人」一日找上了對街的雜貨店老闆蒙西卜來監督她的先生,「貓夫人」懷疑先生出軌了。「貓夫人」找上蒙西卜,因為她發現蒙西卜大半的時間都坐在店門口,再也沒有更適合的人選來勝任這份工作了。蒙西卜半信半疑地接下委託,在收到第一筆優渥的報酬後,蒙西卜相當開心,更有自信了。於是更仔細觀察他的周遭。蒙西卜開始注意自己太太的日常活動,因為他從沒留意過,比如太太幾點出門買早餐、一周幾次到市場採買,甚是與親友出門。蒙西卜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表弟修鞋店開店、打烊的時間,雖然他們每天都會到酒吧喝上一杯。蒙西卜每天不確定自己在門口的凳子是否擺在跟昨天一樣位置。太多太多蒙西卜原本不以為意、未曾注意的小細節一一浮現,蒙西卜一一懷疑。這讓我想到了張大千。有回張大千被問了個問題,「老師老師,請問您睡覺的時候鬍子是放在棉被裡面?還是棉被外面?」於是,張大師當晚失眠了。因為張老師不知道以前睡覺的時候把鬍子放在棉被裡面,還是被子外面?於是,張大師就這樣折騰了一個晚上。
            故事的另一條線是剛歷經離婚低潮的海蓮娜,為憂鬱症所苦。某個不太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下,海蓮娜將錯就錯接受一位名為貝里葉先生的工作。工作內容是在一棟管制嚴密的高級商辦大樓頂樓,有極佳的視野。工作內容很簡單,轉寄每一封寄給貝里葉先生的郵件至貝里葉先生的信箱。工作合約是三星期,報酬優渥,唯一條件是不可以與任何人談話。海蓮娜每天下班時會收到來自貝里葉的一束花。起先,海蓮娜覺得這工作輕鬆到不可思議,不幾天她就感到恐懼,不可與人交談是合約的一部分。加上下班後固定有一束花等著她,讓她已獲得控制憂鬱症發作。海蓮娜看得到轉寄信件的內容,但是一連串密碼,她懷疑自己是否是非法勾當的一環?海蓮娜試著找出貝里葉先生的身分,但徒勞無功。下班的花束,讓她懷疑可能被跟蹤。海蓮娜試著找出蛛絲馬跡,最後找到的地址是蒙西卜表弟的修鞋店。而蒙西卜這方面並未找到「貓夫人」先生出軌的有力證據,反而卻發現自己太太外遇,弟媳外遇,表弟的修鞋店是個幌子,實際上從事的是槍枝買賣。兩個故事都很好,別把每日發生的小事當為理所當然。但引起整個故事的貓夫人卻只是想激發出些創意給他的作家丈夫,因為他陷入寫作瓶頸。而葉貝里先生正是貓夫人的丈夫。也就是說這對夫妻設計了一個考驗人性的實驗。不是很道德。

            <清潔女工手記> 作者露西亞‧柏林因這部小說聞名。小說收錄露西亞的43篇短篇小說,絕大多的篇幅是露西亞的親身經歷。露西亞從小經歷過富裕、家道中落,跟著父親移居中南美洲擔任政府官員而又回到上流社會。露西亞婚姻並不順利,與幾個男友生了幾個孩子,男友離開後,孩子自己帶。遇上的男人也有著毒癮、酗酒問題,露西亞雖然沒有染毒,但卻抗拒不了酒精。露西亞想戒酒,但始終沒成功過。每每看到她發酒癮,身心的煎熬,就感到十分惋惜。露西亞把酒癮發作時痛苦仔細的描述出來,而跟她一樣因為酒癮受苦的人也不少。有酒癮的朋友在看到露西亞酒癮發作時,會把自己最後幾口酒給露西亞,據露西亞的描述是那感覺與死亡很接近。過去我對患有酒癮的人的印象是沒有很好的自制力,容易受到誘惑。但看完露西亞的故事,我有點五味雜陳。
露西亞做過清潔工、護士、總機,也當作代課教師。她說的故事好像就發生在你身邊般那樣的自然,也因為太自然,我所感覺到的是這類社會問題在美國是挺普遍的。我就不懂美國小說似乎不談到毒品、酒精就不夠潮?

            <建築師的學徒> 說的是一段發生在十六世紀鄂圖曼土耳其不會有結果的愛情故事。吸引我的不是這一段,而是帝國首席建築師希南。希南堪稱土耳其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師,與米開朗基羅齊名。希南很長壽,98歲,留下了三百多件作品,包含無數的清真寺,蘇萊曼清真寺、超越聖索菲亞大教堂圓穹的塞利米耶清真寺,另一個較為人所知的就是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修建與增建。書裡的希南是博學的、謙卑、有智慧的。希南在建築完工時會刻意在角落留下一個明顯的缺點,他的徒弟問他為什麼?希南說,「只有神才是完美的。留下一個缺點也代表著下一個作品要更完美。」我總覺得我們的教育給予太多西方的資訊,卻吝於給予中東方面的知識,所以我們對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朗朗上口,卻不知希南這樣的人物,真的很可惜。多閱讀鄂圖曼土耳其的歷史就可以明白為何現代歷任土耳其總統都以重返鄂圖曼土耳其榮耀為志。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呃…歷史學家總是不太會說故事。前年讀了<海洋帝國>,明知不好讀,去年還是忍不住買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因為,鄂圖曼土耳其對我有股莫名的吸引力。本書有詳盡的君士坦丁堡的歷史,即便東羅馬帝國最後只剩下一座城堡,仍不願意放棄。而鄂圖曼土耳其歷經多任蘇丹也無法拿下君士坦丁堡。因為狄奧多西牆,西元五世紀初建造,歷經地震、多次攻擊,皇帝多次修補。歷史久遠但也歷久不衰,鄂圖曼土耳其稱狄奧多西牆為「卡在真主喉嚨裡頭的骨頭」。攻下這座牆的是穆罕默德二世,東羅馬帝國最後一任皇帝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穆罕默德二世在<建築師的學徒>也出現,但可能因為故事需要被作者描繪為脾氣暴躁、胸無大略的年輕蘇丹。但我比較認同這本書的角度。穆罕默德二世繼位時或許年輕,有點莽撞,但絕非無能之輩。帝國有個傳統,新蘇丹即位必須發動一場戰爭來彰顯他的神蹟與力量。穆罕默德二世也是如此,但他的野心更為強大。他知道他年輕,要穩定權位必須以更大的成就來達成。他要拿下過去蘇丹都未能攻下的君士坦丁堡,他要聖索菲亞大教堂,他要它成為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能保留當時的樣貌,穆罕默德二世功不可沒。他嚴禁軍隊在進入君士坦丁堡時,破壞聖索菲亞大教堂。穆罕默德軍紀嚴謹,最簡單的觀察就是衛生條件,穆罕默德把十萬大軍的衛生環境管控的很好。基本盤就大致底定了。另一個致命傷是君士坦丁無力聘用毛遂自薦的烏爾班,烏爾班於是投靠了穆罕默德,建造了最有威力的烏爾班大砲。當烏爾班大砲打破狄奧多西牆最弱之處,也代表戰爭結束了。這又讓我不禁那悶君士坦丁十一世是懷疑烏爾班在吹牛嗎?西元前十三世紀的西臺帝國是全世界第一個鑄造出鐵器的帝國。西臺帝國將鐵器視為國家戰略武器,鐵匠也就是國家戰略資源了。所以,西臺帝國把鐵匠的腳筋打斷。這也是希臘神話,火神是個瘸子的由來。火神是工匠的守護神,做出來的兵器無神能敵。話說回來,如果君士坦丁把烏爾班關起來,歷史是不是就不一樣了?有這種想法,我自己都感到害怕。不過,君士坦丁十一世是個好皇帝,他可以選擇要不要繼承君權。但他沒有,他也知道君士坦丁堡被攻下是遲早的事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真的很偉大。

             <冬日花園> <夜鶯> 作者克莉絲汀‧漢娜的另一作品。一個謎樣的母親,對兩位姊妹始終保持冷淡態度,維持一段距離。母親只與父親講話,也只聽父親的話。父親扮演兩個女兒與母親間的橋梁。可是父親卻死了,交代姊妹一件事,請她們聽完母親說的故事,從頭到尾聽一次。女兒們答應了。但事情卻不如想像中的發展,母親無法跟女兒好好談話,比較像活在自己的世界。母親在一個房間每個角落找尋丈夫的蹤影,似乎沒接受到丈夫去世的事實。大女兒梅芮迪絲繼續經營父親的果園事業,小女兒妮娜則回到非洲繼續為雜誌社的攝影師。母親最後出現了記憶問題,無法照顧自己,梅芮迪絲無計可施之下把母親送到療養院。此舉惹惱了妮娜,妮娜因為作品失去某個元素,編輯希望她可以休個假。妮娜明白問題出在哪裡,回到美國,把母親從療養院帶出來,因為她相信她的父親一定反對把母親丟在那裏。
經不住妮娜不停的懇求,母親終於願意講故事了,但內容跟小時聽的不一樣了。妮娜知道這回是真實的故事了。母親有個規定,每天只說一小段,不能提問題,也不能央求多講一點。妮娜邀請梅芮迪絲一起聽故事,被梅芮迪絲拒絕。可是每到故事時間,妮娜會故意留點門縫,讓梅芮迪絲在門外也聽得著。
母親經歷二戰,是少數列寧格勒圍城的倖存。如果讀過十月圍城的朋友大致明瞭長達兩年多的圍城戰,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大多死於飢餓。最後的倖存者往往失去大多的家人。妮娜的母親是他們家唯一的倖存者,她的母親、丈夫、一對子女皆死於戰爭。母親覺得是自己的錯(典型的PTDS),一度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一位美國大兵救了她,在美國重新另一個家庭,但戰爭的創傷依然留在她的記憶。故事以一趟阿拉斯加之旅結束,兩姊妹認為可以找回她們遺失的故事,因為許多俄羅斯人戰後移居到那兒的一個小鎮。另外,兩姊妹發現一位住在小鎮的老教授長期嘗試與她們的母親連繫,希望她們的母親可以提供更多列寧格勒圍城的史實。但母親因為過於害怕回想,沒有回應教授。
結局神展開的令人傻眼,老教授已去世,是母親戰時的丈夫。而在附近提供旅館餐飲服務的老闆娘是母親的大女兒。唉….怎麼可能!!

好像寫太多了,其他讀物也挺有趣的。
<和動物說話的男人> 作者康拉德是1973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奧地利當代權威動物學家,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和動物說話的男人>康拉德用淺顯的紀錄他與
他飼養的狗、貓相處的經驗,也分析貓狗的行為。很多我們以為的事,其實都是人類自己想太多。
<高山上的小郵局> 很溫馨的故事。
<童話裡的隱藏世界史> 冷知識,但會長知識。
<猶太教育的千年傳承> 歷史上很多民族在被滅或驅離之後,就回不去了。但猶太人不一樣,我一直納悶著。光看書名就明白教育若只放在百年大計恐怕是不夠的。國家、宗教、民族認同完美結合,戰鬥力破表。書中雖然猶太教育強調自己不如伊斯蘭教歧視女性,可我怎麼看都是啊。宗教真的不好說。

又是落落長,謝謝閱讀!

最近評價的會員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4-9-12 10:08 , Processed in 0.1406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