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活動: 0 次
組織活動: 0 次
|
網站小提醒:發表文章或日誌時,強烈建議 不要留下電話或個人隱私的資料,避免被有心人竊取喔!
王晧安: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學會理事* r8 w) t) V0 i
隨著1970年代婦女運動、1997年教育改革與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社會逐漸追求性別社會地位與實質權力的平等。大眾幾已了解什麼是性別刻板印象,女性在現實社會的處境也與以往大不相同,但鞏固刻板印象的父權性別意識形態依然根深蒂固。( }+ x- J5 \" F2 S# l, e
然而1990年代電子媒體逐漸由國家控制轉為閱聽市場自由開放的媒體機制,媒體傳遞的除了新聞、節目、廣告本身要傳達的主題,同時也傳達出社會上不同的意識形態,包括鞏固父權的意識形態傳遞給大眾。
) w/ G' T6 [7 \) m7 { 思緯(Synovate)公司2009年調查發現,台灣青少年平均每天使用網路、電視等媒體11.8小時。青少年高度從媒體獲得資訊,更顯媒體識讀教育的重要性。讓青少年不僅是透過電子媒體獲得資訊,而是具有介紹、解讀、比較、批判電子媒體的能力,有要能力判斷不同的媒體資訊,看看自己是否被媒體操弄,並想辦法改變媒體所造成的影響力。要改變部分媒體造成的父權意識形態負面影響,需要透過性別教育的介入。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向度來帶領同學思考媒體訊息的製造、生產,以及媒體的性別解讀、指認,到批判媒體的行動與改變。7 X- c" P1 }- V5 [
首先,取得媒體之後,要帶領同學思考為什麼要有媒體?媒體產生哪些功用?媒體在產生資訊、承載資訊的過程,如何有意或無意地加入不同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如何透過語言、文字、聲音與影像的拼湊及剪輯,影響我們對這些媒體材料的觀感?幫助同學了解到,媒體不經意的潛在教育往往影響媒體的消費者很深,媒體所呈現的片段不必然為真實世界,而是經過價值篩選、包裝與組合的。% @& }- b# V9 W! `( R+ g7 k
其次,對媒體進行性別批判,包括主動男性角色與被動女性角色的形塑、女性照顧者角色的再現、消費與女性的連結、女性身體物化與販賣、對女性身體的性暗示、性別歧視、對弱勢性別與性傾向的騷擾與暴力、單一且刻板的性別價值、男性權威與陽剛、單一男性左擁右抱、男性追求事業與社會權力的形象等等。舉凡男性中心的媒體生產視角、強化性別關係中的宰制地位、醜化或弱化多元性別形象,或與性別暴力連結的媒體內容,值得進一步分析、解讀與討論。. T( h$ g; w6 I. x
最後,我們並不是要消極地要大家關掉電子媒體,拒絕與資訊世界的接觸,而是要能幫助學生看懂媒體的操作,培養批判能力,形塑自己獨立的價值觀,這才是我們進行媒體識讀與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
* t, o9 d* s" q/ o Y 我們可以嘗試邀請學生製作較具拆解父權性別意識形態的新影像,更可透過同儕互相影響,幫助大家辨識媒體是如何影響個人的性別意識形態,與複製性別刻板印象。或可運用角色扮演技巧、教育劇場等,引導同學重新演出較符合性別平等的社會腳本,提供較符合性別平等價值的行動練習機會與學習典範。或是請同學將對媒體的性別期待與批判寫成信件,寄發給媒體傳播公司,由年輕的閱讀人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媒體有機會變得更有品質、更值得期待。
# ~! Q! Z' `; O* _% b 媒體識讀不只是改變觀念,更要透過性別教育創造行動。媒體識讀的性別練習不但同時教導如何運用媒體,教養出主動的閱聽人,還能打破性別常規,運用媒體推廣更平等的性別價值。
! g8 `1 n2 ^! e3 ]! |: P: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