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活動: 0 次
組織活動: 0 次
|
網站小提醒:2GIRL的網址統一變更為 https://www.2girl.net,請記得更改你的「我的最愛/我的書籤」喔
作者:王晧安(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老師,我們班有一半都是雙性耶!」
2 c5 i& u' p1 n$ M 10年前我高一的時候,好不容易知道自己可能是、可以是個雙性戀。但現在到高校,則常聽到有同學主動說出自己喜歡同性或雙性的情感。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要肯定社會對於同志的能見度變高,一方面則要回頭看高中校園,現在提供了學生哪些同志教育的資訊?
5 F3 ]+ O( f' g 在高中的公民與社會、生命教育、生涯規劃、健康與護理等4科課程中,都很適合安排單獨單元作同志教育。除了幫助同志學生能自我肯定、自我認同以前,我們也不能忘了營造一個對同志友善的課室氛圍,促進異性戀同學成為直同志,表現對同志的友善。. Z8 }2 i: f& |) ^7 R
我覺得在上同志教育這堂課最困難的事,如何兼顧教室裡的同志與非同志學生。我曾經聽過同志教育的課程,但我總覺得那些內容好像是在對「異性戀」學生講課。雖然我是同志學生坐在教室裡,聽著同志課程,卻覺得自己彷彿不存在,而只有台上的人是同志?
8 d8 w- [' @- R7 j N# q6 j# o3 K5 H: j 教同志議題的課程,有可能對同志不夠友善?台上的人分享著主流的同志文化,看來起來有助於異性戀或是不了解同志文化的人了解,卻又好像是對不了解同志文化的同志進行同化?- y" \! z% t6 L* ^ s# ]7 K2 b$ n# w
我在高中教同志教育的經驗中,通常會透過像2006年荷蘭Terence唱的《Two Father》這支音樂影片,吸引學生對同志家庭、同志子女在校園的關注。透過真實的例子,讓同學感受同志家庭與一般家庭無異,更不需多談要支持同志婚姻等概念。因為透過實例的潛移默化,一支好短片勝過千言萬語。
V. T% J. |. I4 e" `6 U/ W) q 但同學依然對同志有很多的迷思,往往仍需要一段時間慢慢打破,並承諾自己願意成為對同志友善的人。在課堂中,我會不斷鼓勵同學直接說出,「同性戀」、「雙性戀」、「流性戀」、「跨性別」、「同志」這些詞彙,來取代「他們」、「那個」這種恐懼、迴避這些詞彙的態度。並且提醒同學,我們教室內一定有同志同學,禁止有任何對同志歧視性、污辱性的發言。+ i6 I8 L. H A8 S
教學的內容,如果有談到同志的文化與資訊,我會儘量舉台灣各地不同男、女同志、雙性戀與跨性別的例子,讓同學感受到不同性別、性傾向同志,在不同的社會階級、城鄉、族群文化中,如何因為性別或性身分面臨不同的處境。盡可能避免將「同志」與「異性戀」視為兩個對立的選項,獵奇式地介紹同志文化,或過度單純地強調「尊重」,事實上又無法幫助學生了解同志身分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活。
* L u; U7 F+ D. j M 更重要的是在幫助同學理解,「異性戀體制」如何透過「性別規範」以及「恐同、恐娘」塑造不平等的文化。尤其協助男性及異性戀同學,能在女性、跨性別及同志遇到歧視與壓迫時,如何挺身而出,以精準的同理心,說出受歧視者的需要。
& w& o, w! m, w4 q# c5 D 很多時候同志希望被平等看待,那是因為未被看見同志的存在,未看見同志的真實處境。不同的同志,雖然享有相同的性別或性身分,但同志不會只是一個「身分」而已,在這個身分的背後,有一個個炫麗的故事,是活生生的生命與個體。真正的尊重,是站在她的位置,看見並且理解她的處境,而不是口號式地倡導「尊重差異」與「性別平等」。
' r# q" [. {2 U) O' q# k: x* F 6 b/ X" I4 S& a2 q9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