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讓一切自然發生,一切幸運自會如期而至。
-----------------------------------------------------------------------------------------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充滿了哲學和智慧的話,對人生充滿了指導意義。它蘊藏著人生最根本的智慧──事物發展的規律是曲折緩慢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真正前進發展的力量往往藏於軟弱之中。
一、「反者道之動」: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世界運作的規律
意思是所有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對立統一的過程,
任何事物發展到最高峰,都會物極必反,
再次走到自己的對立統一面,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夏天(陽極)過後,必然會轉向秋天(涼),再轉向冬天(陰寒之極)。
冬天(寒極)過後,必然轉向春天(暖),在再轉向夏天。
王朝在鼎盛時期(如:疆域極廣、國力極強、財富極多),
但往往開始滋生腐敗、驕奢淫欲、內部各種矛盾。
當這些負面因素累積到頂點,王朝就會由盛轉衰,最後走向滅亡。
滅亡之後,又會有新的力量在亂世中孕育、興起,建立新的王朝。
在人際互動中,對他人(如伴侶、孩子)控制欲極強,
要求做這做那,往往引起的都是強烈反抗,甚至是疏遠,
最終失去對方。給予適當的空間與自由,反而能建立更和諧、更緊密的關係。
在事物循環往復運動的過程中,好與壞相互依存,相互轉換。
人生亦是如此,當你想獲得成長,就要先學會捨棄舒適;
發展的過程中遇到挫折,不妨適當的放緩腳步,
理清思路,從而以退為進。
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各種曲折,
有時候,適當的退一步反而能有所收穫,放下執念反而能獲得自己想要的。
二、「弱者道之用」:真正的強者,往往懂得「示弱」。
「弱」不是軟弱無能:這裡的弱不是指力量薄弱或性格懦弱,
而是指一種順應自然、不逞強、不妄為、包容、靈活、持久的特質。
「道」透過「弱」來成就萬物,生養萬物,
它像水一樣甘居下位,像母親一樣包容滋養,
向虛空一樣提供空間,看似「示弱、無力」的方式,
恰恰是萬物得以自由生長、生生不息的根本。
水總是往低處流,不爭高,甘居下位,
反而能匯聚成江河湖海;水很柔弱,卻能穿石,
沖垮堤壩,戰勝堅硬的東西;
水無形,遇方則方,遇圓則圓,
靈活變通,適應環境。
嬰兒雖然柔弱,卻蘊含著最旺盛的生命力和成長潛能;
嬰兒的純真柔和能化解成人的戾氣。
風無形卻能無孔不入,穿透岩石;
持續不斷的微風可以風化岩石,塑造出宏偉壯觀的地形。
老子想告訴我們,「弱」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要把自己放在弱的位置上,永遠謙卑,永遠把小事做好。
低谷期的時候,也是一個人涅槃重生的最好時機,
把自己放在弱的位置上,藏鋒,隱智,戒欲,省身,
按照道的方式和規律去行事,慢慢變得強大。
以弱可以勝強,強大的事物都是經過弱小的發展而得到,所以不必妄自菲薄。
「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要慢慢地累積力量,而後獲得自己想要的。
例如軍事家孫臏遭龐涓陷害剔膝後裝瘋逃生,逃生後沒有立刻反擊,
而是保全自身以積蓄力量,而後於馬陵道設伏誅殺龐涓,最終報仇雪恨。
而年羹堯平定青藏叛亂後,爭強好勝,鋒芒畢露,
讓雍正皇帝感到危機,最終被賜死。
不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不自大、逞能。
要學會運用「柔弱」、「謙下」的智慧來達成目標、化解矛盾、成就事業,
選擇合適的策略來發展自身,方能長久安定。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
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
正是他在另一方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
有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
那一天,在某一山里,勢必會上山裡,
我們已經承受了太多,何必糾結過去,
讓自己再一次的經歷苦難,苦難本身本來就沒有意義,它只是讓你看清了現實。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別硬扛,擁抱自己。
不管我們做出怎樣的選擇,「柔弱」的智慧都是我們精神的引導,撫平內心的創傷。
別強求,惜緣就好,不攀緣,不附緣。
事物循環往復的過程中,總有一朵花為你盛開。
懂得“以退為進”,學會放下,收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