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1歲半的樂之弟弟洗完澡後,6歲的知之姐姐拿出一件自己穿不下的粉紅色Kitty洋裝要讓樂之穿。我猶豫的是,這件洋裝姐姐去年還在穿,弟弟穿起來會不會太長影響他走路?不過知之一直很雀躍,我們還是幫他試穿。果然裙子都已經長到腳踝,但還是把他帶去給爸爸姑姑姑丈看。姑姑看到忍不住提醒我們:「還是要讓孩子有正確的性別觀念,現在同性戀越來越多!」 做為一個從事「兩性」、「性別」教育的人,旁人似乎會對於我們教養孩子的方式、態度、展現出來的「成果」給予高度的關注。這樣這樣,那樣那樣。似乎是家長影響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性別認同。就像多年前,有一個從事自主教育的提倡者,她的孩子後來成為同志,她也飽受批評,認為就是她太放任孩子的結果。似乎孩子的性別展現、決定,都是父母所造成的,因此如果孩子沒有走上一般人的路(通常是指成為一個異性戀),就是家長的錯。 每當我在和孩子討論穿著打扮的事情時,總會不經意想起朋友們曾經跟我聊過的成長故事:有一個本來是T後來變成婆的女同志,從小到大媽媽都給予她非常「正確」的性別觀念,但她變成T那一陣子對於從小到大自己房間裡那堆蕾絲窗簾、床單、香奈兒包包、手錶非常之反感,不過變成婆之後又化粧、長髮、洋裝有夠美麗。另一個異性戀女孩則是覺得從小媽媽給她穿的衣服都有夠中性,不夠可愛,導致她能自主選擇打扮風格時,極盡女性化之能事……。 在她們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自主」這件事。她們都在不能自主又不太情願的幼年經驗之後,追求可以自己決定穿著風格的自由。跟哪一種性別,反而沒有太大的關係。比較沒辦法以「物極必反」的對立態度去思考,不然從T變成婆的那位朋友,難道要稱為「痛改前非」嗎? 每個人的穿著打扮,隨著不同生命階段,會有不同的展現,當然也不可忽略流行文化、時代變遷造成的影響。唯有透過體驗、嘗試,才知道怎樣的風格比較適合自己。無論怎樣的穿著打扮,信心,永遠是最不可或缺的風格。我喜歡看著知之佔據鏡子打理自己直到覺得滿意,然後自信下樓的模樣,也會不時幫她買點髮飾、配件幫她搭配。我們會討論怎樣的場合穿怎樣的服裝,建議她說粉紅色雖然好看,但是全身粉紅並不是合理且好看的搭配。 我們會討論在她這樣的年紀與舒適需求下,好看與不好看,但是不會先套上「男生」或「女生」的大框架。如果把每一次不同的嘗試看得太過嚴重,恐怕會失去很多樂趣及重要的生命體會。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2 07:25 , Processed in 0.1007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