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安靜得非常自私,沒有人對她伸出援手。” ←我讀到那文字 我就著迷了 因為我只會寫出"社會吵鬧得非常有事"等句子 ~~冏 如果說邱妙津當年是被憂鬱挾持了, 那我就是被賴香吟的文字蠱惑了。 文字之美讓我得以看完讓我沉悶的《蒙馬特遺書》(蒙與其兩書內容是有些連貫 ) 一樣是帶著看推理小說的心情閱讀 ,慢慢讀 ,慢慢解謎 ,讀到 "五月不是不能寫 ,是她特意沒有寫,即便寫了也只能像個破綻百出的故事,一個事脈與輕重到那裡就兜不攏的故事。" 我了解 《蒙馬特遺書》為何那樣難懂。 我也讀到五月(邱妙津)個性的極端反差,善於給人能量及笑容後的匱乏與不安,我疑惑那個年代是要上多重的偽裝?!連作者也描述"可嘆那個時候她們連「認同」這個詞都尚未優雅習得。" 我也隱約了解那些一封一封沒有回的信,將五月推近絕望與憤怒。(所以沒有消息真不見的是好消息啊 ! 嘆!) 自小就有自殘傾向的五月,最後自殺身亡,戳破了 "常在喊自殺的人反倒不會去自殺的迷思" (坦白講 莫名我不相信她是自殺) 整本書雖是以悲傷為基調, 但, 文字之流暢與優美讓我重享閱讀樂趣^^ 但我還是對於書中的 "她" 定義未明 感到迷惑, 然而, 作者描述 心理變化之細膩 與善佳引用 是值得讚賞的 ,我印象深刻如: 中國詩人西川說: 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著失去一個偉大的靈感,失去一個夢,失去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個回聲。 後半部看到 ,作者去心理諮商的經驗, 讓我想起自己曾經也走過那段失親過程 ,不盡相同 ,那段心痛別離很相似 ,我們都好自責, 那段以為心理師就是要把人逼哭才有業績的經歷 , 所以, 讀完, 我有想哭但哭不出來的感覺 (之前我把眼淚哭完了@@) 感悟到, 我年紀越大 ,越要放下 我執, 日子才能快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