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當人們對台灣的選舉越來越失望時,我卻從孩子的身上,看到民主與性別這個可貴的學習過程。 有人會說:「選舉越來越冷清。」可是我唸大學時是台灣選舉最「熱鬧」的時候,連搭個計程車都要提心吊膽,希望司機聽的廣播不是某個熱烈的政論節目;因為當時常有乘客與司機因為政治立場不同,造成爭吵甚至肢體衝突的事件。我跟7歲的女兒分享這段歷史時,她的眼中透露著不解。顯然這般「平靜」的選舉其實本身就是一件可貴的事情。 這幾年,透過每一次的選舉,我從孩子身上思考並學習更多。我們這些成人,因為種種種種的原因,通常有自己既定的政治立場與理想的候選人,但我家的孩子,則像個開放的研究者,認真誠懇地追問家中每一個有投票權的成人:「你要選誰?」、「為什麼?」當我要去問答這些「為什麼」的時候,竟然感覺到某種被檢視的壓力。 當我一直對她談到,女性參政這個議題時,她反問我,既然台灣的女性現在已經可以當候選人,那不就是公平了嗎?但我覺得,這才是考驗民主、性別意識的起點。有人覺得某候總統候選人其實很好,可是「她是女的!」,若是我們的民主與性別素養皆已成熟,為何會因為一個人的性別而決定是否把票投給她/他? 更何況,一個女性成為候選人之路,恐怕和男性相較之下不那麼相等。檢視這些「平等」項目的細節其實至為重要,從女性在家庭中是否得到合理的資源與支援,受教育的過程中是否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合理的對待,在工作的過程裡是否因為性別而影響了升遷,及至在被提名為候選人的過程是否因為性別而遭受較大的阻力……。若不是我們的社會中,女性相較之所還是處於相對的不利條件,所以我們的選舉制度裡才會還保留著婦女保障名額,顯然就是同意婦女在台灣選舉制度中,還是處於較不利的位置,才會需要透過制度進行保障。 說不定有一天,我們的婦女保障名額,可以更名為「性別保障名額」,不再只是保障單一性別,除了婦女保障、男性保障,也應該有多元性別保障名額。而大人們也要記住,一定要去投票,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對孩子極重要的教育,如果有時間,陪孩子去看開票,計票的過程可以增加她/他們的的數學能力。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理性、和平的選舉過程,是孩子學習民主的重要參考典範與價值觀的建立。當我們問孩子「可以付錢給別人,叫她/他們把票投給我嗎?」的同時,我們其實也在心裡,再一次地確認自己心裡的態度與判斷。如果把這些思考過程都放進每一次選舉過程中,會覺得我們的任務其實不只是帶著身分證與印章出門投票那麼簡單! (家庭合作事業協會總幹事)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3 04:00 , Processed in 0.0735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