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筱晶 如果有人問我:「妳都在大年初幾回娘家?」這個提問「初幾」,我實在很難回答,因為自從2005年閱讀了《大年初一回娘家》這本書後,每年過年我都會從初一開始整個年假每天都回娘家。即使娘家沒人邀約,我也都會回去吃喝玩樂一番,每年都深刻感受到「新年快樂」。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看見我了。年假期間哪天睡得比較晚,還沒出現,大家反而會打電話找我,問我什麼時候會到家,所以初幾回娘家,就得看年假放到初幾了。例如,今年放年假是到初七,那麼我就是初一到初七每天都回娘家,感覺很像在上班打卡! 已婚的女性需要想在初幾回娘家,那麼未婚女性呢?又或者同志朋友們呢?一位我認識20年的朋友,她和她的伴侶住在一起將近20年了。她跟我說,20年前她倆想盡辦法在同一個城市就業,兩人為了在一起必得離鄉背井,雙方的家人都不知道她們倆的關係,只當成是普通好朋友,共同居住的室友一般。每年農曆過年時她們只能各自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過年,我想這是性別歧視的社會,沒有人權的社會造成的,但她們卻從沒跟我說過什麼怨天尤人的話語,只是真誠地互相照顧,呵護珍惜彼此。恐同的異性戀者啊!實在沒什麼資格與道理批評像這樣的一對同志伴侶! 每年朋友和她的伴侶各自回家過年,我想「新年快樂」這句話對她們來說或許是一種奢望。因為過年的家族聚會中,總是避免不了親戚的殷勤問候︰「交男朋友了沒?什麼時候要結婚啊?何時讓父母抱外孫?(還要特別加個『外』字!)」對朋友是壓力,但我想對朋友的父母來說,這樣的詢問同樣是刺中心坎痛處。異性戀霸權總是被包裝成關心,事實上關心還是需要加上體貼,才是最珍貴的。 我是一位老師,我常想,如何才能改變現狀,讓我的同志朋友們能在過年時「新年快樂」。我的一位朋友,她不敢跟家人出櫃,所以拜託我去跟她媽媽當朋友,跟她媽媽講同志教育,我答應她,而且成了她們全家人的朋友。我還運用「蠶食」的方式跟她媽媽講同志議題,我希望有一天,她的家人也會像我祝福她一樣的祝福她。我覺得最好笑的一件事是,第一次去她家時,我稱呼她媽媽為「大姊」,我叫她爸爸「阿伯」,我朋友聽了,笑著說:「沒禮貌,叫阿伯!阿桑,妳以為妳幾歲啊!」我很尷尬的趕快改口叫她爸爸「哥哥」,她的爸媽一聽都哈哈大笑,然後大家就這樣熟識了! 同志教育不應該只侷限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同樣很重要,教育的力量應該設法改變具有「恐懼同志」的長輩們,長輩更需要被教導認識同志。祝福每一個人都能收到體貼的關心,同時給予別人體貼的關心,人人都能「新年快樂」。 (高雄市國教輔導團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專任輔導員、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8-13 19:42 , Processed in 0.0734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