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Lin 上週朋友HAYATO在臉書大嘆氣,說第一次覺得後悔跟異性戀出櫃、第一次覺得有受傷的感覺,以前沒遇過、第一次為這種事情流下眼淚,原來感覺這麼不好受。說她們也從沒在對方面前做什麼情侶的舉動,甚至連牽手也沒有,也從未主動去聊同志的話題。她真的不明白,一開始對方的態度很開放她才出櫃的,沒想到對方竟會說出:「其實妳們都再再地讓我感到很難為」、「加上經過兩個月的觀察期,我正式的覺得enough is enough。為了我自己好,我決定正式的說,到此為止吧!」這些話,讓人真的感覺傷害。 等到臉書出現「句句催淚」這句悲情感嘆時,我終於忍不住了,留言問HAYATO所指的對方是否為長輩。結果HAYATO說對方是跟她年紀相近的30歲女生。又補充說明難過歸難過,重點是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讓人摸不著頭緒,很不舒服。 我登時對著電腦螢幕笑了出來,回應說何必難過,對方拋出的是她自己的小鼻子小眼睛。就我看到的,這位30歲的異性戀女,好似把自己當成她們的父母了。她難為啥?尤其那句到此為止,也悲壯得太像情侶分手了吧! HAYATO這個性單純的傢伙,說這位異女朋友一直都很open mind的說自己很能夠接受,所講的頭頭是道也都是褒揚同志,她們聽得很感動也真的感覺很開心。沒想到當她們因為相信朋友的表態,以:「我是同性戀,XYZ是我的伴侶,我們在一起N年。謝謝妳不介意同志的身分!」出櫃後,這位朋友居然對著她們說了約一個小時她讀過的理論、故事、宗教等等的大道理。她也不懂這位友人所謂的「觀察期」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被觀察,看來對方就自己要跟我們分手了(冏)……也無法連絡到這個人。 「『分手』,哇!好濃情的用詞,謝謝她愛過妳們,醬子就可以了。這位小姐自己演很大,請成全她的『非我想像者皆有罪』的悲情戲碼吧~」我還是以戲謔的方式回應。女友說:「她的『觀察期』是觀察她自己對同性戀的忍受程度吧!她並非直同志。」 我覺得女友說的有道理,一個人的表態展現出氣度,器量小者不需為友,畢竟我們的負面情緒多半來自「不若預期或想像」。只不過很奇妙的是,的確有些異性戀,表面上說得一口支持同性戀,但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有一路較常見的是「同性戀OK啊,只要別來追我就好」,另一路則是像HAYATO遇到的案例,這位異性戀女生的「分手信」只寫給HAYATO,但有註明是給HAYATO和她的伴,也真妙!HAYATO的女友ASAMI說這位小姐把認識LGBT族群的第一次獻出來,得失心重也是應該。之後對話就開始輕鬆了,畢竟出櫃後被無預警刪除是會發生的,同性戀也不能太期望每次出櫃都得到良善的回應。 但有個思考是,身為同性戀,我們的自我價值是否建立在這樣的人身上?或者該說,同性戀與異性戀的關係建立,難道必須要被各種異性戀主觀的放大鏡「觀察」?似乎不是這樣的。其次,我們並不是救世主,對於無法接受與自己不同的異性戀,對方要以何種姿態待人甚或自處,那都是她們應該去思考的課題。同性戀也是,我們不也常以我們的主觀來觀察異性戀?重點是,我們得要知道「到底是誰在觀察誰」? (作家、女同志網路廣播節目主持人)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3 15:28 , Processed in 0.0804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