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Lin 10年前的T吧裡幾乎只見T跟婆。T要再分就是鐵T跟一般T,小輩稱呼年長的T也是喊某某哥。當時某間位於東區的老字號T吧暗號就是「我找Q哥」。 我不知其他人是怎麼認定自己的,但我19歲跟女生談戀愛時,根本不知啥是T婆,是兩年後出社會踏入T吧才學會這些名詞,但學習過程有點搞笑。 第一次進T吧,可能因我穿著T恤牛仔褲,即便當時長髮綁馬尾,也很快被貼上T的標籤,只見在場一堆穿襯衫打領帶西裝褲黑皮鞋的,言行舉止非常威武豪氣,對婆們則是萬般疼愛體貼,嘴巴甜到出蜜,就想原來T要這樣對待婆呀! 之後某次被T長輩灌酒,理由是:「幹妳當T的奶這麼大是怎樣,罰一杯!」當時幼小心靈有點受創,在心裡獨白著:「我是T,但我以後絕不當這種T!」畢竟胸部大又不是我的錯。但我的確是從T吧學會了早期的T婆文化。只是我始終無法穿白襯衫打領帶加西裝褲黑皮鞋豪氣干雲的乾杯,也無法完全認同T就必須是類似男人的樣貌。 就這樣帶著許多疑惑,一年後出國讀書,在國外見識到完全不同的同志文化,大學時在美國中部跟gay同學去Gay吧玩,後來到加州讀研究所時常開了車往舊金山跑,去找學弟陪我逛卡斯楚特區。於是發現自己較喜歡國外女同志的樣貌,我在心理是依照她們的外型來分,有一身皮衣皮褲鐵鍊的哈雷T、Polo衫卡其棉褲的GAP T(GAP是美國平民服飾品牌,Polo衫卡其褲是非常普通的打扮)、格子襯衫牛仔褲的鄉村T(美國中部女同志很常見的穿著)、當然也有穿螢光粉紅T恤屁股是我3倍大的大隻佬T。就是很難用台灣的分類法去看待國外的女同志,平常聊天也很少提及或去分Butch、femmean或drogyne(不分),都是聊些生活瑣事,讓我非常自在。 這是個漫長的自我認知系統建立過程,回台灣後又是T婆。我思考並尋找台灣女同志對T婆分類的軌跡,當然找不到任何學者專家的定義,找到的都是說法跟形容。比如早期的鐵T幾乎等同異性戀社會對正港男子漢的嚴苛定義,有淚不輕彈家計一肩扛堅強且勇敢頂天又立地。另外,早期鐵T上床不脫衣,但現在的鐵T也有上床會脫衣服的,所以這是可變動的形容,也隨著社會改變而演進。 既然如此,我思考分T婆的意義何在?後來觀察,覺得這跟社交有關係,台灣是個充滿口號跟標籤的社會,人跟人之間打交道太需要頭銜了。我不敢說這是好或不好,但在一群拉子初次見面的場合,一開始就亮招表態,至少可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對待,也能拿捏要如何對待對方的分寸。 這仍跟台灣T婆文化傳承下來的「T要對婆有禮貌,要把婆當公主」有關。我自己也是,我對婆就是比較溫柔有禮,跟T就能較快進入哥兒們模式。對我自己來說,跟異性戀打交道,先亮招也有好處,男同事把當我哥兒們,喝醉了由我通知他女友最安全,女同事可以放心大聊男人或情史,不用擔心我會發酸或忌妒。 所以我自己是覺得,分T婆沒那麼嚴重,除了自我認知之外,將之視為社交方式之一,也滿OK的。只是隨著年紀增長,我越來越不想被當成鐵T或是被拿來跟男人類比的T。離題一下,我老覺得把T寫成「女T」或直接把T跟男人畫上等號的媒體很不用功,怎不寫「男Gay」? (下週續,作家、女同志網路廣播節目主持人)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3 15:20 , Processed in 0.0848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