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讀大學時,聽了一場婦運前輩的演講,分析小學課本裡刻板的性別意識,包括課本上「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那種僵化的性別分工。等我自己當家長,卻還是看到充滿著單一「兩性」觀念與價值觀的課本。每次陪孩子做功課,總是忍不住對著那些內容嘆氣。 非「典範」家庭孩子們要去那裡找到一個認同的家庭模式?找到一個安置自己的空間?每次看到那些樣版家庭,都令我心裡覺得非常不安,有個老師後來有感而發說,這也算是一種「集體霸凌」吧! 幸好,我們現在有了《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一群教學現場的老師,以孩子的語氣說出孩子的故事,這些來自孩子身上改編的家庭故事,呼應了我們這幾年看到的台灣多元樣貌。 1024高雄同志大遊行那天,我從這本書的主編之一,小豪老師手上拿到我所訂購的簽名書,回程在高鐵上就唸給女兒聽。雖然它是一篇一篇字數不少的文章,不過由於語氣很兒童,小一的女兒聽故事聽得很入迷。 我們先讀「我叫丁喬恩,甲乙丙丁的丁」這個故事:小學5年級的喬恩最近改了「姓」,從龔喬恩變成丁喬恩,雖然考試寫名字的時候可以省很多筆畫,但是有時候還是忍不住寫錯。會改名字是因為爸爸媽媽離婚,她/他們會離婚是因為常吵架,而且爸爸還會打人。雖然爸媽離婚了,媽媽告訴她:「……媽媽把你的姓改成跟我一樣,不是要你完全忘了爸爸。我只是希望我們兩個能重新開始生活,一起面對未來……」喬恩自己認為:「我只是少了一個爸爸、改了姓,但我依然擁有媽媽永遠不變的愛,並且多了老師的照顧…我得到的比失去的還多……」 女兒覺得故事好好聽。我卻忍不住哽咽。但是,好感謝這本書的編輯、作者,把這本書送到我們面前。她/他們試著讓大人理解,不管什麼樣的家庭,「愛」永遠是不變的重要成份,不管怎樣的家庭形式,只要給孩子滿滿的愛,她/他們就不虞匱乏。她/他們也試著讓孩子理解,一個人和一隻動物是一個家庭,兩個離過婚的成人帶著各自的孩子一起生活是一個家庭,沒有爸爸媽媽也是一個家庭,不是親生的爸媽與孩子住在一起也是一個家庭,重要的是「彼此關心,彼此有愛,『幸福』才重要」! 不圓滿的家庭樣可以幸福,但是不幸福的孩子要怎麼辦?像「陰晴圓缺小月亮」裡的小月亮,越南媽媽離家出走,爸爸長期打他,讓他必須住在寄養家庭,他的心裡,始終放心不下家裡的阿嬤,他的「圓滿」與「幸福」,是如同月亮形狀般,不斷變換也無法掌握的!如果,我們身邊就有一個小月亮,這些讀過故事的大人孩子們,能不能給小月亮,再多一點如同太陽般燦爛的亮光與熾熱的溫暖? 作者們,還帶著《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書裡的這些故事進入自己的教學現場,讀故事給孩子聽,分享了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歷程、延伸活動與教學省思,提供給老師們做為教學或討論的參考。是一本可讀、可聽、可教的材料。每個家長都該買一本自己讀,說給孩子聽,每個老師都該找一本自己看,並且實踐在自己的班上,每個編輯課本的出版商都該買一打,調整課本裡的家庭樣貌,使之更多元、豐富與包容。 (家庭合作事業協會總幹事)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3 03:54 , Processed in 0.0735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