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王太太(化名)起床後,突然發現手指發脹、無法握拳,輾轉求診中醫、神經內科、骨科後,在免疫風濕科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 RA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台灣約10萬人患病,好發於持家的主要族群—中年婦女。然而,病人常因錯過早期診斷的黃金時機。就算接受藥物治療,也不清楚藥物控制的狀況好壞。有時會默默忍痛,反而使發炎情形與關節侵蝕情形持續,造成不可逆的關節破壞,間接影響家庭生活。 其實,RA相較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臨床醫師在治療上擁有更多「武器」。生物製劑的引進,如B細胞標靶治療與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提升了病人的治療成效與生活品質。 近年醫界在治療策略上也引進新觀念:「個人化醫療」是透過醫師的臨床經驗及生物標記檢驗的輔助,幫助病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物;「達標治療」是確認RA的治療目標為達到病情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 對病友而言,如經3個月治療,症狀仍未進步,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調整治療策略,儘快達到治療目標,對病情控制有很大助益。 臨床上,與RA相關的兩項生物標記分別為:類風濕因子與抗環瓜氨酸抗體,已知約80%RA病人有這兩種自體免疫抗體,它們都由病人體內活化的免疫B細胞製造。 透過抽血檢測,醫師可篩選出抗體表現為「陽性」者,或稱為「血清陽性」,下一步即可制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例如以B細胞標靶治療,清除製造這兩種自體免疫抗體的源頭—B細胞,達到更好的病情控制。 臨床研究發現,血清陽性的病人如使用B細胞標靶治療,75%會達到良好的治療反應,血清陰性者則為44%。 (作者為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6 15:08 , Processed in 0.0759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