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Lin 「男人或是女人這觀念不適合我,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有任何性別判定。」諾里說。今年49歲的蘇格蘭裔澳洲公民Norrie May-Welby,1990年變性成為女人。後來諾里覺得自己不想當男人也不想當女人,經過兩位醫生鑑定後,澳洲政府相關單位真的就把諾里的出生證明、護照、身分證性別欄改成「無性」(NOT SPECIFIED)。這是澳洲首例,應該也是全世界第一人。 故事並未到此結束,一年後澳洲出現了相關展延法案。澳洲政府14日宣佈,未來澳洲的護照性別欄將有男性(male)、女性(female)或「X」選項,這真是一個國家能給人民最棒的尊重之一。 看到這則歡樂的新聞,讓我有點脫離主題的想到,多年前有位變性朋友說,她一生最期待的就是拿到粉紅色身分證。當時我知道她的堅持,說實話,我無法瞭解以女兒身拿出藍色身分證後,被奇異眼光檢視甚或言語上刁難的痛苦;但我知道穿著襯衫牛仔褲時被人從背後叫先生的不舒服感。當然在2005年新身分證不再以顏色區分性別後,某種程度而言,她的想望也算達成了。 對於只把性別侷限在古舊閉鎖的男女兩性架框內的人而言,是無法感受到歧視的可怕。當只把一個人以生理性別進行判定,忽略甚至否定社會性別的選擇時,就是對人自身存在的一種歧視。這歧視打從小嬰兒一出生就開始了,以性徵來分男女,那生下來就有兩性性器官的孩子怎麼辦?然後女孩子用夢幻的粉紅色、男孩子用開朗的藍色;但其實在1950年之前,粉紅色在歐洲時尚界是男性的顏色。 我們從小被父母的期待以及社會觀感包圍,這些外力影響我們的成長過程跟價值觀。小女生就該穿著粉紅色洋裝有小公主模樣,但儘管生理性別是女性,也有很多女人不想變成小公主,不愛穿裙子洋裝就是男人婆,外顯真的那麼重要嗎?一個人的價值,應該是建立在尊重自身也尊重他人的選擇上吧?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為什麼要拚命往自己身上貼標籤?無非是要證明自身存在的正當性,以及與主流社會價值的相容性。澳洲護照性別欄多了個「X」選項,打破的不單是性別只有兩種的偏見,更表明了我們對性別的選擇絕對不只一種! (作家、女同志網路廣播節目主持人)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3 04:26 , Processed in 0.0920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