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國家人權報告小組刻正草擬二○一一年人權報告,並首度觸及同志組織家庭的議題,值得關注。 今年六月對同志而言有歷史意義。首先聯合國決議關切反同志暴力歧視。這次決議通過的主因是今年初烏干達一位同志人權鬥士卡托的犧牲。卡托「斷背山」式的謀殺案引來英美政府及聯合國公開譴責。受到基督教教條主義影響,烏干達民眾普遍恐同,認為同性戀是反非洲反基督的西方產物,烏干達刑法並訂有雞姦罪,某部長也曾表示同志不配討論人權。 同樣受宗教影響,六○年代前的英國對性的壓抑與今烏干達相去不遠。墮胎及任何不能產生子嗣的性行為一律受到譴責。今日歐美同志屢任公職,聯合國職員的同性伴侶也享有與配偶相等的福利,大多民眾也已脫離教會控制。但少數基本教義派產生危機感而企圖保存核心價值。此宗教情緒有時可能會導致非理性且反智的行為,卡托謀殺案或七月挪威的大屠殺以及宗教戰爭均為其例。 第二件事則是紐約州通過婚姻平等法案。本案實施當天紐約州囍宴處處。立法過程中除了華爾街,藝文界更鼎力相助。 這兩件事或能給台灣一些省思。公政公約雖然分開保障個人性傾向性別認同以及結婚和組織家庭的權利,但人權具有普世性及關聯性。同志個人隱私、出櫃以及性自由,以及結婚及組織家庭權利的討論是不可分且同樣重要的。 反觀台灣,選舉將屆,兩位總統候選人對於保障同志人權以及組織家庭權利議題均為打高空並欠缺具體政策。同志選民若不能清楚了解候選人的人權政策,又怎能期待當選人上任後會確實保障同志人權? 台灣雖也有葉永誌事件。在同志結婚及家庭權方面,反同論述雖非主流,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仍有一定影響。名人出櫃多不離其伴侶。這些案例並非僅是個人以真實自我建立公眾形象及社會關係而已,同志關係的開展原即涉及多數客體與社群。個人的出櫃勢必影響伴侶以及父母,甚至同志生養的小孩。從同志伴侶也同樣納稅並盡其他公民義務的角度來看,以家庭為單位向政府要求平等對待有一定基礎,而政府亦負有平等對待同志個人及家庭的義務。 報載監察院副院長以個人為基督教徒以及宗教團體反對為理由而認為立刻實施同志平權有困難,這項意見表達若影響公共政策的決定,則有違反行政中立原則之嫌而應予迴避。 性知識的進步以及人權的普世價值使得同志婚姻平權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whether),而只是什麼時候的問題(when)。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希望今年底的國家人權報告能確切反省我國對同志家庭權利欠缺合理保障的人權漏洞,並做出有前瞻性的改革建議。 (作者為律師,英國威爾斯大學卡地夫法學院博士研究兼任講師)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2 16:24 , Processed in 0.0743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