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業以青少女、甚至是少女做為模特兒的現象,近來頗受到重視。但是,與此議題相關的領域,卻顯現詭異的氣氛。時尚業界罕見的噤聲不語,硬生生的把一個時尚界正在醞釀的趨勢,限縮到業者的個別行為,連「展現自我」這類的辯護陳腔濫調都沒有出現。主流觀點則顯得有氣無力,面對時尚業把產業危機外部化的作法時,卻完全沒有整體觀,而只能以泛道德的觀點,來批評當事的業者與個人。 小模並不是文化現象,而是來自時尚業界的產業困境:他們被女性形象稚齡化的趨勢拖著走,於是只能飲鴆止渴的推出小模、嫩模以因應。 時尚產業自詡為時代潮流的領導者,甚至藉著衣著、流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期望能成為當代思維模式的創造者。然而,近幾年的時尚產業卻遇到嚴重的問題:他們與時代潮流之間的連結越來越弱,出現停滯現象。 女性的特質、形象,是時尚業界的主戰場。以產業界的運作而言,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在形象、特質的塑造上,應該有些差異、區別,這樣的市場區隔,才能讓業者有各自的生存空間。不同的時尚業者,總是在性感、優雅、幹練、青春、純真、稚嫩等元素中,嘗試尋找各種比例組合,至於開創出新的女性特質,就是確保時尚產業生存的重要依據。只要稍微翻看業者的廣告,就可以感受到,將女性特質的細微差異加以放大,向來是業界的產品區隔、行銷手法,有的產品強調性感中帶有純真,有的產品則主打俏皮與性感這兩種矛盾特質的整合。這是業界的生存之道。 然而,在這部分的創新,卻幾乎被稚齡女性所取代。所謂時尚女性形象,開始向青年、甚至未成年女性看齊。這是時尚業界自己開啟的潘朵拉盒子。一開始,是業界主打成年女性在性感中帶有青春活力,業界透過模特兒模擬出某種青春少女的氣息,期望藉此傳達「這才是潮流」的訊息。連帶的,就是從氣質、個性,延伸到身材、外型,全面向青春女性看齊。 但是,此一人為的潮流,很快的就超出業界的掌握。首先,是青春、稚嫩、幼稚之間,存在很多的模糊空間,要分清楚其中的差異,大概只有專業人士才能辦到,一般人往往只是誤把馮京當馬涼。其次,則是所謂的「氣質」,只是業界在造神時的華麗詞藻,真正的操作,還是要透過身材、外型等顯而易見、讓人易懂的元素,於是「發育未完成女性=少女=青春氣息」連結(或誤解),就此產生。 首當其衝的是模特兒界。用成年人模仿出某種性感中帶有青春的樣貌,終究有其不真實、作態的成分,模特兒要耗費大量力氣減重、維持,才能讓體態、外型接近那些發育接近成人的青少女。直接用稚齡少女來模擬成年人的性感、成熟,打造出某種迫不及待展現性感的青少女氣質,可能還比較容易辦到。一年多年,被炒熱的紙片人模特兒現象,其產業背景就是源自於此。 這對於時尚產業的衝擊在於:覆水難收,業界自己創造了一個難以掌控的新局面,這是被時代趨勢拖著走,而不是開創出新的時尚潮流。女性特質的單一化、稚嫩化,限縮了整體業界的生存空間。首當其衝的就是模特兒業界的從業人員,年齡層大幅下降,然後排擠資深(年長)從業者的生存空間。小模、嫩模只是這個趨勢的開端而已,更關鍵的是,時尚業界要如何把拱手讓出的主導權,重新拿回來?目前看來,他們似乎還沒有對策。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2 23:15 , Processed in 0.0810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