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舒涵新北市報導】「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男性當主管,女性當秘書」……性別刻板印象在廣告、戲劇中屢見不鮮。性別平等意識崛起,不過台灣傳統習俗或職業性別區隔明顯,都可看出性別教育仍待加強,刻板印象受媒體影響甚深。 配合教育部推廣媒體素養教育,金華國小老師洪孟華將3年來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媒體素養,引導學生以批判的思考能力解讀媒體傳遞內容,並尋找突破刻板觀念的方法。 教育部與世新大學共同舉辦「100年度國中小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21日邀請數校老師集思廣益,分享實施媒體素養的教學經驗。 「女生結婚後就壞摔進墳墓,做家庭主婦」「男生多多從事技術工作、女生從事服務業」,這是從金華國小學生在課堂上寫出對性別區隔的認知。長期關注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洪孟華觀察到,男女就業型態、受管教模式相當不同,刻板印象與性別歧視,經由教育和媒體的不斷傳遞與再製,連帶影響自我認同,也造成自我發展的限制。 善用教材 帶動思考 民國97年起,洪孟華將性別平等的概念帶入媒體素養教材,從廣告、戲劇、報章雜誌中尋找適合引入性別教育的題材,研擬教案,帶領華國小高年級生對性別平等重新省思、建構。 洪孟華在課堂上舉出幾支有明顯性別職業區隔的廣告,包括,女性為孩子和出門上班的男性準備早餐,以及同樣的去污劑,女性負責家裡廚房、浴廁清洗,男性則出現在燒烤店或汽車修護廠內使用。 洪孟華另外提出2006年行政院主計處調查的就業者性別比較,女性從事服務員、事務工作員及銷售員比率遠高於男性;男性從事生產操作員、農林漁牧人員、主管及經理比率遠高過女性。洪孟華讓學生就此現象討論原因,發現「女生較細心溫柔,男生較耐操」等印象,已深植在大部分學生的心中。 洪孟華另外向學生拋出問題,在雙薪家庭中,仍有高達7成以上的家庭家事交由女性;她讓學生討論:誰適合當一家之主?她發現,少數男同學啟動自我防衛機制,立刻不以為然地回答:「爸爸賺得錢較多」「爸爸壓力較大」「爸爸較辛苦」;女同學多無動於衷,不太敢表達意見。 即使知道學生存在的性別刻板印象根深蒂固,洪孟華從不直接給答案,她帶領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產生疑惑、辯駁,進而思辨。為了協助學生突破刻板印象,洪孟華提供近2年國內外女性的亮眼新聞實例,學生自動學找對社會貢獻良多的女性科學家、發明家,以及玩芭比上國際舞台發光的男孩,幫助學生破除性別職業區隔,瞭解不同性別的發展可能。 舉一反三 回饋豐富 洪孟華又從一則新聞報導獲得靈感,她向學生分享一篇「傳統習俗歧視女性大調查」的報導,讓學生反思結婚禮俗、葬禮、年節習俗、迎接生命等傳統觀念或習俗,哪些隱藏著對個人發展的限制?學生紛紛提出新主張,學生認為應調整結婚禮俗中女生「丟扇子」的習俗,他們紛紛討論出,「丟扇子」是要求新娘改調婚前的壞習慣,那麼男性也應該被要求「丟扇子」;此外,他們也建議廢除「抓周」儀式,他們憂心家人對不同性別的嬰孩未來發展的期待相差甚遠,「抓周」可能會加深職業性別區隔,影響未來發展。 透過一系列性別教育與媒體素養的激盪,洪孟華發現,學生逐漸會觀察到生活周遭性別議題,並提出討論研究。學生開始對男女性「同工不同酬」的社會現象展開討論,甚至發起調查行動,化為「小記者」尋找校園中的「性別框框 」,並你定問卷進行追蹤調查,包括,男女書包顏色大不同、男生佔用操場的高比率、男女同學的命名取向,進而統計分析。 經過一年,在學習單中多數學生回饋,從前不瞭解什麼是性別平等,卻隨意把「性別歧視」掛在口中,透過實際觀察與討論,會更學習觀察生活周遭的性別議題,也學會尊重他人。洪孟華提醒,將性別教育融入媒體識讀,並非塑造「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想,而是扶正長久以來性別偏頗的觀念,讓孩子藉由媒體訓練思辨力,學習尊重同性與異性,也發揮無限創造力。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2 22:24 , Processed in 0.0756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