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帶著機構的社工員一起參加了一場非營利組織經營的培訓。這場培訓主要的參加對象,是在不同縣市由當地的社區組織,設立服務單親家庭的社區據點,目標是透過在地式的服務,促進單親家庭互相扶持、互相幫助這樣的目標。不同於純社會福利式的單親社會工作,這些單親家庭社區據點比較以婦女團體或婦女組織自我定位,看重「女人幫助女人」的概念,也看重提升女性/性別意識與婦女權益。因此,這可以說是一場婦女團體的聚會。 講到婦女團體,不曉得大家的想像是什麼?至少在我以往經驗中,接觸的婦女團體比較是大眾印象中從事社運的那種。進行許多議題倡議、政策擬定,會上街遊行抗議,開記者會呼籲各種性別平等的訴求,聚集著許多自許或被他人視作女性主義者的知識份子。談起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少數族群、父權體制、性別分析、性別影響評估,甚至是性別、階級與族群交織的觀察與分析,能聊的頭頭是道,唇槍舌戰的,擁有許多共通的語言,或是各種激進的願景想像。 但是,當我進入所謂在地婦女工作的脈絡時,會發現上述那些運動份子或知識份子的身影是急速降低許多的。共聚一堂的婦女工作者,許多是退休後開始當志工、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中年婦女,或是長年幫忙許多社區鄰里事務的志工媽媽,甚至有里長夫人、婦女會的幹部。幾乎大家都有家庭,只是孩子已長大,自己已經退休或不需太多時間在家庭上。她們對於性別平等、婦女權益的關注,可能不是來自書本或理論,而是長年的,從年輕走到中年,活生生的各種生命經驗、家庭經驗,及看見身旁婦女的遭遇處境中引發的關注。 而她們在社區的實戰經驗,使得她們更像是我們常見的志工媽媽、熱心又活力十足。她們知道如何關心弱勢婦女,即使不牽涉社工或諮商輔導這類「助人專業」,也能讓遭遇困境的婦女們願意求助或依靠她們。即使她們不會口若懸河的談論社區營造或社區工作,但她們知道什麼資源要找誰,什麼關要找哪裏疏通,知道怎樣鼓舞或安撫社區中,其他因不了解而畏懼或排斥的民眾。 這些在地的婦女工作者,或許盛裝打扮,臉擦脂粉,手握名牌包,看起來真的跟貴婦團或夫人團好像,跟以往我最常接觸的女性主義者或婦運工作者印象相差許多。甚至連談論婦女議題的方式,有些聽來都有「政治不正確」或簡化單一的味道。但是,我能漠視她們才是最能貼近大眾的事實嗎?根本就不行,她們就是從大多數人的人生歷練中走出來的婦女權益推動者吧! 只是,在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當女性是相對弱勢的族群時,在女性這個廣大的族群當中,又會同時存在著女性之間,性別的、階級的、族群的種種差異。身為一個性別研究科班出身的年輕女性,或是另外幾位在場的原住民女性,以及還沒有出現的新移民女性,老實說,我也感受到了另一種「少數族群」的滋味。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2 22:53 , Processed in 0.0761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