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因教育部考慮將同性戀和多元情慾議題納入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並放入國中小師資授課的參考教材,引起廣泛的爭論。基本上,我相信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者,都是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夠變得更好,人們能夠更快樂。 這讓我想到10年前,當時我正值高中,社會剛開始有人在提倡婚前性行為、同居的觀念,挑戰傳統價值。班導覺得這個議題很有趣,便以同居為議題,讓我們班進行討論,結果全班男生壓倒性的支持同居的好處。撇開青春期荷爾蒙作祟的影響和身處男校的怨念,大家支持的理由多是認為婚前同居可幫助彼此了解、減少婚後的衝突、甚至可以避免未來的家暴。 當年聽起來似乎是頗有道理;但是十年過去,相關的研究結果完全推翻了我們當年這群青春少年郎的想像。從數據來看,同居和婚前性行為對婚姻和家庭的影響是明顯的負面;越早發生性行為、性關係的對象越多,將來結婚的離婚率也越高。而同居者所為的家庭暴力機率甚至遠甚於婚姻體系。 然而如今,婚前性行為和同居已成為社會的常態現象;我們每天翻開報紙,都能看到相關的悲慘故事不斷上演。我現在帶過的學生人次,已超過5000人,大概有將近一半都是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去參加他們的運動會,都只看到少部分有家長陪伴。我們老師有再多的愛,也不可能滿足這麼多沒有完整家庭的孩子的需要。 今天,又有一個新觀念要進入我們的社會,挑戰我們的舊價值觀;就我所知,支持這項新觀念的,多半是觀念新穎的大學生和內涵不明的性別平等團體、或是性學研究所的教授。我相信他們的立意都是良好的;但假設我們有一名在做援助交際的國中女生、或是在公園被怪叔叔性騷擾的小學生,我們會找這些人來輔導她嗎?如果這群人沒有能力和經驗去輔導、或者他們的輔導策略是大家很難認同的,那為何他們會成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我不是守舊派,人類社會朝更美好的境界進化是我的願望─前提是真的會變美好。不要因為英美這些先進國家做過些什麼所以學習他們,要因為他們推動了而且使得社會更加美好才學習。我不希望台灣和英國一樣,出現10歲的未婚媽媽,而且有3、4個未成年的父親後補,得靠在小學發放並教導使用保險套來亡羊補牢。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2 03:53 , Processed in 0.0768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