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男一女結婚都會離婚,唔一定係最幸福嘅選擇」。屈太得知兒子是同性戀者的一刻,沒有驚訝,也沒有難過;阿明(假名)則承襲母親的開明樂觀,不為自己的性傾向為恥,坦然面對歧視和嘲笑,「性傾向只係人生嘅一部份,仲有朋友、家人同事業」。有社工引述外國研究表示,同性戀者若得到父母接納,自殺及濫藥風險會大幅減少,阻止悲劇發生。 記者:王智君 阿明( 24歲)托着腮,訴說「出櫃」經過:「『乸型』、『人妖』呢啲花名由細聽到大,初中開始發覺自己鍾意望男仔多過女仔,其實嗰時好多同學都估到我係同性戀者,如果有人問起,我就會承認。」他說一直沒刻意向父母透露性傾向,直至 09年邀請家人出席一個有關同性戀的活動,一切由此變得公開、自然。 同志父母應學懂接納 知子莫若母。屈太笑言,兒子從小喜歡做手工,愛穿妹妹的衣服,說話時又不時擺出「蘭花手」,對兒子性傾向早已心裏有數。她曾與丈夫談及,兩夫妻都持開明態度,「唔覺得同性戀係行差踏錯,佢一樣讀到書,一樣有工作」。她明白要全世界接受同性戀是妄想,但最低限度希望同志父母放開懷抱,接納子女性傾向。 對於本港同性婚姻合法化,還未有戀愛經驗的阿明認為一紙婚書可有可無,「最大嘅合法化係得到雙方父母認同」。屈太也摒棄了男丁需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 出櫃前先探父母口風 香港小童群益會社工周峻任表示,大部份同性戀者早於 15歲前已清楚自己的性傾向;美國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同性戀者若得到父母支持,其自殺率是不被接納者的九分一,而他們濫藥及抑鬱風險均大幅減少。他建議同志「出櫃」前先試探父母「口風」,如將有關書籍放在家中當眼處,或與他們討論相關新聞。 小童群益會 08年將同志支援服務對象擴展至同志父母,為他們提供個案輔導、小組分享等服務。該會最近將三個同志「出櫃」故事拍成紀錄片《 Always my child.讓我們靠近一點》,影片將於下周二( 1月 18日)及周五( 21日)在灣仔藝術中心播放,市民可致電 2320 4005索取免費門票。 同志「出櫃」錦囊 •以平常心看待性傾向 •將相關書籍放在當眼處,讓家人有心理準備 •先試探家人接受程度,如與他們討論相關新聞 •與家人一起參加輔導小組,加強彼此認識 同志家長支援熱線: 2321 1103 同志家長支援網站: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 21:10 , Processed in 0.0737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