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妮 我今年滿28歲,研究所畢業,有獨立的工作跟收入,過獨居的生活,跟我的兩隻貓相依相偎。我談過戀愛,交往過男人,也喜歡過女人,但不覺得自己一定要結婚,也還沒有決定想不想生小孩。 我的高中同學唸到大學畢業,考進一家工作穩定的公司,但她一直都渴望找到終身伴侶,進入婚姻家庭的生活。年輕時,她的戀愛運並不太順利,她一直都覺得是自己太男孩子氣的興趣,加上習慣跟男生當哥兒們,使得男生看不見她少女心的那一面。但身旁朋友們都鼓勵她要欣賞真實的自己,感情不順可以學習社交技巧或調整方法,但不必為了讓男人喜歡而改變自己,直到前幾年交了穩定的男朋友,最近也談好了終生大事,即將邁入嚮往已久的人妻人母生涯。 另一位同學這幾年在工作上一直有積極亮眼的表現,並以在職身分重回校園攻讀研究所。前陣子突然告訴我她準備要結婚,令我非常訝異,原本她並沒有覺得一定要結婚,只是想要跟現任男友在一起走下去,也想要生小孩,反而是對方覺得結婚才有確定感,因此接受了這門婚事。 現代的婚姻家庭變遷,大家都在談離婚、單親、不婚不生、晚婚晚生、同居、跨國婚姻等等現象的增加,那個談法究竟是什麼? 我在最新的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初稿讀到「人口、婚姻與家庭」篇,看到背景分析時,提到多元家庭的增加,是因為「女性教育程度提高、經濟獨立,自主權提升」,連接詞則使用諸如「使得」、「造成」、「產生」這類讀起來很容易解釋成「因為女人太有想法太獨立,所以出現很多家庭問題」的敘述文字,倒抽一口氣!這是基於什麼價值立場跟邏輯而寫出的背景分析呢? 確實,女性教育程度提升了,經濟也越來越獨立,對自我生涯發展也越來越有主見;因此越來越有能力離開不滿意的婚姻,甚至直接選擇不進入婚姻制度。但我們並不是因此直接導致離婚、單親、晚婚的增加,號稱要規劃未來婦女權益與性別平等的願景藍圖,但卻將女性自主權暗示為家庭問題的來源? 過去的女性毫無選擇的必須附屬於男性才可生存,為父系家族打拚是女性必然的命運,沒得抵抗、也沒得逃。但經過婦女運動的努力,女性可以受教育,有了知識而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因為投票或很多其他制度面上的改變,女性也有很多家庭以外的選擇,每個人都可以有屬於自己想做的事情、想過的生活、想擁有的生涯發展,甚至,在受教育、有知識與能力之後,女性依然可以選擇成為家庭主婦。 若先不論男性的影響或經濟就業市場的變化,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握有經濟自主權;增加的是女性對於婚姻、家庭及生育的選擇權;增加的是機會,不應該是問題。出現的是多元家庭,不應該是家庭問題。(性別運動者)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2 18:34 , Processed in 0.1047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