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IRL女子拉拉學園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2GIRL女子拉拉學園 首頁 新聞 觀點 查看內容

轉載:同性戀的科學

2015-12-3 21:58| 發佈者: 小鬼b0409202| 查看: 11219| 評論: 0|來自: 泛科學

摘要: 本魯小妹與男友穩定交往兩年多,他個性陽光又體貼,和我聊得來,很少吵架,但唯一的問題是每次一聊到同志議題他就爆炸@@他是OO教基本教義派,這件事情不但沒有讓步空間,他還想改變我,覺得我的同志朋友需要「被治療 ...
為什麼Mr.柳澤想來跟各位談同性戀的科學?因為這跟我血淋淋的親身經驗有關,首先我有恐恐同症,在場有病友嗎?請舉個手。(病友歡迎加臉友)


這個血淋淋的親身經驗是什麼呢?

本魯小妹與男友穩定交往兩年多,他個性陽光又體貼,和我聊得來,很少吵架,但唯一的問題是每次一聊到同志議題他就爆炸@@他是OO教基本教義派,這件事情不但沒有讓步空間,他還想改變我,覺得我的同志朋友需要「被治療」,我覺得相當不禮貌⋯⋯我已為此事跟他爭論多次,他認為我的觀念偏差,帶我去找他的心靈導師聊。請問各位大大這麼大的價值觀差異,還能繼續走下去嗎?⋯我覺得自己找到真愛,他也有同感,甚至向我求婚,還帶我見了家人,所以真的很迷惘⋯謝謝了!尤其他的信仰旨在宣揚愛與同理,更是令我困惑。


雖然走錯棚(八卦版?),但還是遇到好心人士給我建議。


各位大大應該理解,愛情是盲目的,選擇性忽視關鍵字「樓主快分啦」,只看到「他的問題在哪裡」,而且傻傻分不清「他有問題吧」跟「他心中有什麼問題呢」。所以溝意郎如我就以充滿愛與同理的口氣,認真問他:「請問你心中有什麼疑問呢?」。那時我的男友(姑且稱為陽光男)也不甘示弱地跑到八卦版,請各位大大開示他心中的疑惑。

【問卦】同性性行為自然嗎?

他的第一個問題是:同性性行為自然嗎?什麼是自然、什麼是正常呢?如果我們開始討論自然的定義?發現這樣下去會變成沒完沒了的哲學哲學雞蛋糕,不得不請朱家安老闆出面了,但是幸好,我們兩個都是理工阿宅,所以我就很奸詐地「復述」他的問題:其他物種如果有同性性行為,算是自然嗎?他回:算。

很好,我就是在等這個答案,接著他就掉到我的陷阱裡了。我跟他說: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並不罕見,只要異性個體之間在生殖時所表現的互動(比方說求偶、交配)發生在同性個體之間的時候,生物學家就會稱為同性性行為。其實同性性行為存在於自然界的許多動物中,包括哺乳類、爬蟲類、鳥類、兩生類、昆蟲等,大家有看週四泛科動畫日《動物界的多元成家篇》嗎?(科學家目前發現到有同性情誼的動物至少幾種?)。而某些動物,同性性行為比例不低於異性性行為,像是瓶鼻海豚,雄性個體的性行為,當中有50%是發生在同性之間。

陽光男聽到答案還是覺得不滿意,他又問同性性行為是一時的吧?沒錯,有可能。但不止同性性行為,還有同性性偏好(sexual preference)、同性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同性性偏好

同性性偏好指的是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個體較傾向選擇與同性個體發生性行為的現象。例如某種昆蟲的性偏好會受到社會結構影響,如果在全部都是雄性個體的環境裡待一段時間,雄性個體在後續的選擇實驗會偏好選擇向同性個體求偶。(有點類似念男校或女校時,有些人可能表現出「假性同性戀」[註1]的傾向。之後還是可能改變。)

同性性取向(人類「長期同性戀伴侶關係」)

相較於性偏好,同性性取向是比較穩定且持久的內在偏好。這種伴侶關係,科學家在企鵝,還有剛剛提到的海豚身上都觀察到,某些雄性個體會與其他同性個體結成長期穩定的伴侶關係。陽光男驚覺,原來大自然中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都有穩定的同性伴侶關係。

只是他接著聯想到:

【問卦】如果大家都是同性戀的個體,沒辦法傳宗接代,不就絕種了嗎?

這麼「不好」的基因為什麼會保存下來?應該被自然淘汰才合理?

我想先問各位大大,就你對演化論的理解,有「好基因」或是「壞基因」嗎? (簡單來說,適者生存是相對於你的生存環境)

我舉個例子:各位大大聽過「肥胖基因」嗎?你們覺得它算好基因還是壞基因?多數現代人會覺得這種「喝水也會胖」的基因怎麼可能是好基因,但其實有肥胖基因的人,你的祖先很可能是「人生勝利組」。「肥胖基因」在科學家口中稱為「節儉型基因」,就是一群採集狩獵民族,在食物不穩定、艱辛困苦的棲地還能活下來的一種「演化優勢基因」。只是不幸他們的後代子孫到了現代,又剛好生在豐衣足食的環境中,可能就成為罹患肥胖症、糖尿病的高危險群了。

再回到同性戀的基因為什麼會被保存下來?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單一特定的同性戀基因,但遺傳學家在追蹤研究數百對同卵雙胞胎後(為什麼選擇研究同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其中一位為異性戀,另一位就一定是異性戀嗎?),發現它跟X染色體第八對染色體的基因群和表徵遺傳(各位大大知道什麼是表徵遺傳?剛提到同卵雙胞胎,代表兩個個體具有同一套基因,但是有同一套基因,性狀表現還是可能不同,因為要看基因有沒有被啟動)有關,此外還與懷孕時母體的內分泌,尤其是睪固酮含量有關。

【問卦】同性性取向會帶來演化優勢?

同性戀性取向的確會帶來演化優勢。科學家提出的第一個解釋是:生物間的合作行為(尤其是「合作生殖」)。不少人應該看過理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看過的舉手?),合作是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就別的個體,「自私的基因」要怎麼演化出「合作行為」呢?好像很矛盾,但作者其實在書名裡已經破梗了:演化的基本單位是「基因」,不是個體,因此「基因」可以透過犧牲個體的利益來成就「基因」本身的最大利益。演化學家霍爾登就提出一個論述,「我願意為兩個手足或是八個表親犧牲性命。」

這是什麼意思?白話文就是類似妳跟妳老公或老婆要來個兩人二度蜜月,找「沒結婚,或是不婚主義的阿姨、舅舅幫忙妳帶小孩」。許多鳥類與魚類都有這種「合作生殖」的行為。這種分工與合作會形成「家庭」,而且它能提高這個繁殖群的適應力,因為當自己沒有小孩的阿姨、舅舅在照顧你們的小孩時,你們就有更多機會繁殖,還可以避免在繁殖過程中,有人跑過來問:「爸爸媽媽你們在玩什麼遊戲?我也要玩啊!」。這就是合作生殖的演化優勢。

另外一個常見的假說是「女性血親多產理論」,今年五月底刊在《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就發現了具同性性偏好、同性性行為的雄性果蠅,由雜交實驗得到雌性果蠅後代,這群雌性果蠅有較高的繁殖力。這一系列的證據在人類身上也不例外;此一系列研究結果最初在義大利特定家族中得到印證,近年持續在法國、加拿大、大洋洲等社群的相關研究中得到更進一步的支持。換句話說,如果你是女性,你的親人中有男同志,你有很高的機率有多產基因,生育能力更好(台語:搞ㄙㄟ )。將來準婆婆嫌妳的臀部不夠大時,妳可以提出一項有力的科學證據:我的弟弟是同性戀。

陽光男此時只好接受了演化優勢理論,但基本教義派如他滿腦子糾結於「人口比例」懸殊,並且渴望教化世人,所以又忍不住發問「同性性取向不能被改變嗎?」(老實說,他用的動詞是治療)被治療背後隱含的意思是「同性戀或許是疾病」。

【問卦】同性性取向不能被改變嗎?

回顧同性戀去病化的歷史:現在先請各位大大把眼睛閉上,發揮你的腦內小劇場,試著想像你自己就是以下實驗的受試者。1972 年,美國有一位精神病學家 Robert Heath真的用過大腦電擊,試圖矯正同性戀的性取向。Heath在一位男同志的大腦深處埋入電極,然後給他按鈕,讓他自己選擇要不要按下按鈕來電擊自己的大腦。結果發現,這位男同志竟然決定按下按鈕,電擊了自己的「大腦愉悅中樞區」,而且高達1500 次,因為他感受到快樂、溫馨、並且產生性慾。接下來,Heath突發奇想,希望透過電擊帶來的愉悅感,來「改變」他的性取向。所以在電擊同時,還他讓觀看異性戀A片(即心理學的「正向制約」),結果好像還真的有效,這位男同志在觀看A片並電擊「愉悅中樞」後,開始自稱對異性性行為產生興趣。下一步,Heath乾脆幫他「尋找女性性工作者」做現場測試。而根據Heath的論文,他說:「雖然頭上黏著電極、身上纏滿電線,但病人仍然克服萬難、積極參與性事,最後他成功達陣,以極度滿意的高潮收場。」

不過,各位大大應該發現其中必有詐,這項實驗沒有任何對照組。例如,電擊後是否對同性的性慾也變得更高?或是有沒有可能是性工作者像拓野桑技巧高超,就算沒有電擊也會挑逗成功?因此,單就此項實驗結果,仍然無法證實電擊可以改變性取向。並且在研究結束後,這位男同志還是恢復了原本的性取向。除了 Heath之外,在 50~80 年代,世界各地很多同性戀者「被迫矯正」。再閉上眼睛想像以下實驗,除了類似的正向制約實驗,還有更多不人道的負向制約法(讓同性戀者觀看同志A片,再施以痛苦的電擊),甚至化學去勢。好,打開眼睛,同理心讓你們感受到什麼?好端端的人本來沒病也會變成有病吧?沒錯,結果不但不成功,反而造成更多人身心受創。

還好,有一位有遠見的心理學家 Evelyn Hooker,針對矯正男同志的心裡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她的出發點是,「會不會同性戀本身根本不是心理疾病?」Hooker找了年紀、智商與教育程度全部都相仿的同性戀和異性戀男性,對這兩組人做了各種心理測驗,發現兩組都並沒有任何顯著差異,因此,她提出兩項重要結論:

1. 同性戀診斷在臨床上完全不存在。
2. 同性性取向是性形式的一種,屬正常的心理。

Evelyn Hooker起頭之後,其他心理學家和醫師也紛紛投入相關研究。終於,在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正式將「同性戀去病化」,因此最新版,也就是第五版的DSM(精神診斷統計疾病手冊)將同性戀完全排除在精神疾病之外。[註2]

既然沒有病,那麼有病的是誰?在一番混戰之後,我確定恐恐同症跟同性戀一樣不是病,有一天,我便在他跟他的心靈導師面前很帥氣地說了這句,「生物學家已經證明,至少450種動物具有同性性行為、性偏好或性取向,但恐同症的動物只有一種,就是我們人類。」而且現在這個數字還在攀升: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機率常被科學家低估,因為過去研究人員會先入為主地以為性行為只會發生在異性之間;還有另一個原因是某些動物的雌雄個體的外型差別不大,同性性行為不容易被觀察紀錄到。

那你們猜柳阿澤跟陽光男的結局是?我們過著還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我們「各自」過著還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至少,他對周遭同志朋友的態度變得比較開放了。

這是我治好一位恐同症患者的正能量故事。

可是從科學證據來看,除了「前女友」苦口婆心地引導之外,我們有沒有機會克服恐同心態,或幫助恐同症心態的人呢?按現有的 review paper,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教育」,所以今天如果你獲得一些新知,還請各位大大把資訊傳播出去,讓世界充滿建立在科學知識之上,真正的愛與同理。

最後,我要討論一個更進階,在相關法律修正討論過程中也更為敏感的議題:同性戀雙親適合扶養小孩嗎?

學一下胡忠信的開場,先說結論,同性戀雙親扶養的孩子和異性戀雙親扶養的孩子間,長大之後,科學家還找不到明顯差異。但是有科學家提出同性戀家庭可能帶來的好處:就是他們「準備好了」(不是K黨口號)。因為理所當然地,異性戀伴侶常會發生「先上車後補票」的意外,也就是有時在異性戀伴侶心中「孩子來的不是時候」,可是同性戀伴侶絕大多數是經過長期評估,才確定「想不想要領養小孩」或「有沒有能力領養小孩」。當然,這些孩子因為家庭教育的關係,大部分對於性取向的多元性,態度也較為開放。所以美國心理學會和美國小兒科學會都已經正式發表:「領養資格的判定與雙親性取向無關。」

好,我要用一張圖總結,希望在加新臉友之前,facebook帳號不會被檢舉到封鎖。


這張照片引用自我非常敬佩的演化學家—顏聖紘老師的臉書,謝謝各位大大。

註1:關於假性同性戀一詞,本文僅為類比解釋動物同性性偏好之用。由於性行為、性偏好或性取向會受到社會文化背景影響,目前同志權利運動盡量避免這樣的敘述。喜好同性或異性與先天、後天皆有關係;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推估先天因素佔30-40%,後天因素佔60-70%。此外,某些個體成年後不再選擇跟同性交往,未必出於性偏好改變,而是為了融入對此議題較不友善的環境。
註2: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經決議將同性戀(homosexuality)診斷於第二版第七刷的DSM中移除。最新版(第五版)DSM,同性戀當然完全排除在精神疾病之外。
補充資料:女性的性取向光譜研究

編按:本文(非逐字稿)為作者在泛科知識節上分享之「同性戀的科學」,為保留演講原汁原味,文字較為口語化

丟雞蛋
5

讚一個
1

遞鮮花

酷斃了
1

我認同

被雷劈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4-5-11 18:49 , Processed in 0.0771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