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記者王若遙、周岩、馬曉澄)2008年萬聖節,一通意外來電將安琪帶到李辰身邊;而立之年,這位男同性戀者成為父親。 “有個女嬰被遺棄在醫院了,你想收養嗎?”母親從四川老家打電話詢問他。當時正在派對中的李辰驚呆了。 但他當即答應。“有人要跌倒,我去扶吧。”他說。 中國現行婚姻法規定,結婚雙方應為“男女”,因而鮮有同性伴侶像李辰和Jack那樣能為人父母。他們不能以同性家庭名義領養,商業代孕也明令禁止。 李辰以自己父母的名義辦理了領養手續,又設法將安琪的戶口落在他名下。 李辰經營藝術設計公司。他和相處了10餘年、來自英國的Jack已在英國註冊結婚,現定居北京。他們把將滿6歲的安琪送入國際學校,還計劃在她小學畢業後舉家搬到英國。 孩子成長中問題不少,同性家庭則面對更多。李辰說:“我們要付出更多愛,讓她感到安全和自信。” 6月是全球的性少數群體“驕傲月”,盛大的“驕傲遊行”在許多國家舉行,但象徵同性戀權利運動的彩虹旗在中國城市中卻難覓蹤影。 珍貴的“禮物” 李辰收養安琪並非一時衝動。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後,他有意領養家鄉的地震孤兒,但未能如願。當地民政局告訴他母親:“1000個人在排隊等一個孩子!” 不過,機會很快來叩門。 當年10月,安琪被一心想要男孩的生父母留在了醫院,她是那家的第五個女兒。在送她去福利院前,民政局想到了熱情的李家。 6個月後,安琪隨李辰母親到北京。父女在機場第一次相見。 “我媽用布帶背著她……她很瘦弱,黑皮膚,短頭髮,好奇地這兒看,那兒看。”李辰回憶道。 那一刻,他決定永遠愛她。 Jack對女兒的付出比他還多,李辰說,“他做得比許多媽媽都要好。”Jack卻堅持要安琪叫他“叔叔”,使她免受歧視與傷害。他們對“家長”身份格外謹慎。 安琪上幼兒園第一天,李辰給老師寫了一封信,解釋了特殊的家庭結構,並希望老師適度幫助。“我很關心她的感受。”他說。 與安琪同歲的楊小辮與兩位同性母親住在山東一座小城。 “小傢夥出生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幸福……我們的愛情變得更堅韌,關係更親密。”禹沛衡說。 20年前禹沛衡和南帆在學校相戀,此後再未分開。小辮叫禹沛衡“媽咪”,叫南帆“媽媽”。 南帆曾與一名男同性戀者結婚,人工授精懷孕產下小辮,幾個月後離婚。在中國,一些同性戀男女選擇互相結合以逃避社會壓力。 禹沛衡說,南帆前夫不同意提供精子,因此與小辮沒有血緣關係,但他一直扮演父親的角色。 撫養孩子的種種壓力曾使她們關繫緊張,還是女兒平息了“戰爭”。 “有次,小辮看見我流淚,就抱住我說,‘媽咪別傷心了,我愛你,媽媽也是愛你的’。”禹沛衡回憶說。 爸爸(媽媽)去哪兒了? “為什么我有兩個爸爸(媽媽)?”“我的爸爸(媽媽)在哪?”--這是所有同性家長無法回避的問題。眾多還未公開或僅向父母透露性傾向的同性伴侶更難回答。 小辮僅被告知父母離婚,禹沛衡認為沒必要過早和她討論實情。“她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觀察和思考。什么時候、怎麼告訴她要看她的心理成熟程度而定。”她說。 一次,她們在外吃飯,小傢夥忽然抬頭問:“為什么我們一家三口都是女的呀?”但她沒再追問就繼續低頭吃飯,兩個大人驚奇地對視。 小辮即將上小學,禹沛衡擔心“兩個媽媽”可能會愈發睏擾她。她認為,家長應教育孩子不卑不亢地生活,並身體力行。 廣東一對女同伴侶墨竹和馨蘭正在未雨綢繆。她們的兒子只有14個月大,馨蘭還維持著和男同丈夫的婚姻。 與南帆一樣,馨蘭通過人工授精懷孕,丈夫也沒有提供精子。不過,他是孩子的“爸爸”,墨竹則是“小姨”。 “我們年內將購買相鄰兩套公寓,既獨立又緊密,還有解釋的餘地。”墨竹說,她們將告訴孩子父母離婚,並計劃送他出國接受更開放的教育。 在這樣的特殊家庭總要承受壓力,但家長的態度會起決定性作用,育兒專家“小巫”說。 “可以跟孩子解釋:世界上沒有單一的家庭形式,有的家庭有兩個媽媽,有的有兩個爸爸,但這類比較少,你很幸運。”小巫說。 社會對同性戀群體仍不夠友好,她認為同性家長的“善意謊言”情有可原。“等孩子承受力強時再告知真相。只要有愛,相信孩子會理解的。”她說。 李辰說:“我們實在不願告訴她她是被遺棄的事實,要永遠保護她的尊嚴。” 他還試圖創新“母親”的定義:“除了她的生母,她生命中重要的女性都可以叫做媽媽。” (小標題)海外代孕興起 儘管深知同性家長面臨的挑戰,小波仍決定與伴侶小強通過海外代孕要一對雙胞胎,最終選在泰國。 “就是因為喜歡孩子。”小波說。 選中的泰國代孕母親正懷著兩個3個多月大的胎兒。卵子來自一位英國捐獻者,精子分別來自小波和小強。全過程預計花費4至5萬美元。 中國許多同性伴侶希望養育子女,不少富裕家庭選擇海外代孕,美國是首選目的地,同性戀親友會執行主任阿強說。 一家創立於廣東深圳、專營美國代孕業務的公司一年間已為16對同性伴侶“圓夢”,另有7對已經簽約。96萬元人民幣的“套餐”包含尋找捐卵者、代孕母親和聯繫診所、律師等全套服務。 昂貴的海外代孕也非“一勞永逸”,孩子回國後因無法取得當地戶口在醫療、教育等方面會有諸多不便,阿強說。 一些迫切想要孩子的同性戀者往往選擇與異性戀者結婚,這給對方帶來巨大傷害。他呼籲國家取消對同性家庭的領養限制,並希望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能考慮到性少數群體。 好家長無關性別? 在西方,人們已就“同性戀為人父母是否可行”唇槍舌劍多年。 國際上沒有主流研究結果證明同性家長養育的孩子與傳統家庭的孩子相比在任何方面有“偏差”或更有可能成為同性戀,小巫說。 去年3月,美國兒科協會引述數十年來研究成果表示:“孩子的性傾向和成長狀況與家長的性傾向沒有因果關係”。10年前,美國心理協會也曾發聲力挺同性戀家長。 不過,大量反對者稱,同性戀伴侶養育子女“違反自然法則”或“違背上帝旨意”。 同性戀人群研究者張北川說,他鼓勵女同伴侶圓“媽媽夢”,但建議男同慎重,“因為他們關係的穩定性明顯弱於女性。” 他指出,兩個同性家長撫育兒童時兒童缺少可學習的異性角色,但一些同性伴侶正盡力彌補。禹沛衡和南帆將南帆的前夫納入家庭,他也盡力配合。她們經常邀請他參加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他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我們很感激。”禹沛衡說。 李辰也努力為安琪尋找女性榜樣。 5月,安琪學校舉行慶祝母親節茶話會,李辰鼓勵她選出一名喜歡的身邊女性參加茶話會。可惜,安琪的“首選”在活動當天碰巧有事而無法到場。 “這樣一個小小心願我們都沒法滿足她。”李辰挺失落。 一個月後,他收到安琪筆跡稚嫩的父親節祝福卡片,立刻興奮地與朋友分享。 “以一生,學為人子與人父。”他說。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3 19:16 , Processed in 0.0829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