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如婷 最近聽廣播的時候,常聽到一則廣告,其內容大概是,有一位國小2年級的小女生,本來很喜歡上學,但不知怎麼地,最近突然告訴媽媽她不想去上學了。經過媽媽詢問後才發現,原來這小女孩的胸部已經開始發育,班上調皮的男童看見她的發育較早,因此笑她「大奶媽」,被取笑後的女孩開始不想上學。媽媽十分擔心,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接著便有一位醫師的聲音表示,請家長要注意孩子「性早熟」現象,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狀況,請及早就醫治療,避免遺憾發生! 每次聽完這段廣告,我心裡總是覺得怪怪的。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性早熟」的現象,確實需要帶去給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但是,這則廣告的問題在於,當孩子因為生理發育遭受同學的取笑、排斥,緊接著出現處理的方式卻是要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這中間的落差,如果不是很清楚的人會誤以為,當孩子在學校發生被取笑、排斥的事件時,就該帶去給醫生治療,但,因性早熟須接受治療與在學校因性徵發育被取笑是兩回事,不該如此混為一談。 相信大家都清楚知道,媒體(包括報紙、廣播、小說、廣告……等等)的傳播力量真的是無遠弗屆。如果媒體本身不具公平、客觀的報導或傳遞資訊,會造成社會大眾對事件看法的也變為偏頗,亦或是不斷再製錯誤的觀點與謬論。在資訊爆炸的社會,使用媒體、接觸媒體已經是Z世代孩子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但孩子本身對於媒體識讀能力尚未俱全,所以當孩子從媒體中,學習到偏頗的、不具客觀或者不正確的觀點時,孩子容易將之誤用。 其中,較令人擔心的就是對於性/別觀點的部分。從許多廣告、電視偶像劇或者線上遊戲等等,不難看見具性別刻板印象或者性別偏見的言論或劇情,譬如強調廚房是媽媽的天地、綜藝節目中主持人猛虧女星的身材或講黃色笑話,仍是不斷出現。孩子閱聽這些媒體之後,可能會以他們所能理解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所以當他們當看見性別特質或性傾向不同於文化主流,甚至是性早熟的同學,便以訕笑、言語騷擾,甚至是肢體碰觸,如摸下體、脫褲子等言行欺負同學,最終演變成校園性騷擾、性霸凌事件,我想這是大家所不願樂見的。 所以,媒體的影響力真的很大。如果媒體在傳遞訊息的過程中,能夠融入具有性/別意識觀點的話,相信如同上述廣播的謬誤或者校園性平事件應該就不會發生,社會大眾也就能減少性別刻板印象或性別偏見了。 (社工督導)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8 06:07 , Processed in 0.0805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