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我國生育率一直低迷不振,2010年時甚至低至0.9人。為了挽救生育率,政府不斷祭出各種補助政策。但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陳玉華表示,民眾在決定是否生育時,經濟因素並非唯一考量。 台灣生育率持續低迷,雖然2011年回增至1.1人,但極有可能是龍年生子潮效應發酵。即使有龍年生子效應,我國的生育率甚至連推進至全球倒數第二都不可得。 情感依附也是考量 陳玉華表示,民眾在決定生育時,經濟因素並非唯一考量,還有其他因素影響民眾的生育決策。 例如個人、伴侶或配偶、其他家人對於子女與家庭的情感依附、對於社會規範的依循程度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婚育行為,而對於在都會區中擁有較高教育的程度以及社經地位的中產階級,影響力則更大。 生育的三種正向價值 1970年代,美國東西人口研究中心邀集7個開發中國家與美國、西德學者,透過社會心理學觀點剖析生育子女的價值,並檢視個別國家的社會經濟特性如何形塑這些價值,並依此擬訂生育家庭計畫。而在20世紀初,已開發國家生育率明顯降低,但研究卻發現,不論男女仍舊期待生兒育女,期望子女數都高於實際生育數。 陳玉華分析,子女的正向價值和內涵分為三種,一種為情感依附,包括認為家中有小寶寶會讓人感到歡樂,認為家裡有小孩子是一種樂趣,或認為看著孩子長大是生命中最快樂的事,以及認為有了孩子會讓一個家變得更像家。 第二種則是規範義務,例如根據個人信仰以及思想,認為養育後代是一個人應盡的義務,或認為有了孩子在晚年才不會感到孤獨、孩子可以延續自己的生命,或是認為當父母親可以提高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 第三種則是奉養照顧意涵,認為孩子在年老的時候可以照顧自己,或將來孩子可以在經濟上幫助家裡、提供生活費,以及孩子可以幫助做家事等等。 政策可介入價值觀 陳玉華指出,除了總體政策誘因之外,目前以歐洲為主的生育研究,也回頭檢視當代子女與家庭價值的內涵,以及這些價值觀與生育行為間的連結關係。雖然台灣民眾在子女價值觀的世代傳承並不完全,誕生與行為的代間關聯性卻相當明顯。研究發現,子女數多的老年婦女,其女兒的子女數也較多,反之亦然。 陳玉華表示,在高出生率時期,如果了解民眾對於子女的價值觀,政策就可適時介入取代子女的正向價值,例如老年奉養以及經濟安全保障,如此就可以透過避孕措施以及晚婚抑制生育。但在低出生率階段,則必須能夠適度的減輕養育子女勞心勞力的困境,因為對於婦女而言,伴侶間與親子間的情感依附才是生育子女的主要考慮。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1 13:42 , Processed in 0.0740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