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兒子穿裙子的爸爸,對嗎? 中國論文網 前往連結 沈嘉柯:關於此事,我和大部分人一樣,開始是叫好,認為這父親很開明。但又覺得哪裏不對勁,你認為呢? 朱文波:那張照片開始大家是同聲贊同,因為人們大抵隻被一個現象所吸引,就是父親的陪伴,但是忽略了陪伴什麼。父親也換上女裙一起陪孩子走上大街,這成了對行為的獎賞和強化,將男孩的不當行為延續下去。 於是我在微博上作了這番評論,「可以有父子溫情,但未必是稱職的教育」。且不說孩子未來可能有的性別認同障礙、異裝癖隱患,所謂「有時候不一定要符合大眾預期」,那是成人具備了複雜認知後的自我判斷力培養,需要仔細辨別當時情境。對兒童而言,反社會行為也可以在這種信念下培養出來。 沈嘉柯:你說到「反社會」也可以培養出來,我有點吃驚,想一想,的確是的,大概這就是我的直覺告訴我哪裏不對勁的原因。 朱文波:這裏還涉及兒童心理髮育的一個重要領域,那就是性別認同:他屬於哪個群體,相同和不同點有哪些,哪些行為可能被群體接納或排斥。男孩也許是簡單的好奇和嘗試,也許在小環境中偶爾聽見大人對某個女孩的誇獎和讚賞,在社會比較中想獲得同樣的待遇,於是開始模仿。這些不當的適應策略被大人忽略,在未來成長中,會給孩子幼小心靈帶來負擔產生混亂,可能招致同伴嘲笑,沒有歸屬感,自尊心會嚴重受損。 沈嘉柯:我註意到,你提到一個「自我判斷力」。我記得法律就規定了民事責任能力和刑事責任能力的年紀是18歲。當然,法定年紀是廣義的,取得社會平均值。一個人擁有完整的心智判斷力,心理學上有什麼標誌嗎? 朱文波:自我判斷力的准確與否,一定和個體的綜合認知能力有關,也就是自身行為更多地符合社會規則,從而在環境中受益。這關乎個體的生存質量。 總體上孩子因為大腦發育的天然制約,關於對錯的理解會比較簡單,對未來的預見力不足。所以家長以成年人的心智,輕率表示「有時候不一定要符合大眾預期」並不妥當。在何時何地表達特立獨行,對兒童來說難以勝任這種認知判斷。 一個人擁有完整的心智判斷力,美國神經科學家丹尼爾.阿蒙認為應該在25歲,大腦在25歲才真正發育完全;而在心理學上的標誌應該是,行為和內部情感能夠適應各種變化。 沈嘉柯:以我的生活經驗觀察,身邊不少家長把小孩子當成洋娃娃,給小男生穿裙子,讓小女孩光屁股。我想幫廣大家長問下,有沒有一個性別教育的時間點呢? 朱文波:性別教育沒有時間點,它幾乎滲透在兒童發育的早期。當孩子開始學走路時,他們慢慢瞭解自己的身體,也許在洗澡時,就開始追問父母,自己身體各個器官的名稱。幼兒期還會通過自我刺激,表現出更多的好奇心,男孩女孩都可能有偶然的自慰行為。而這些都涉及性的私密性教育,自我保護的安全教育,不可讓人隨意觸碰的部位,不可在公眾場合所做的行為。可以看出性別教育並非單一的內容,也不是在特定時間來一次集中宣講就行的,好的性別教育來自日常生活的隨機討論。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8 22:41 , Processed in 0.0794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