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簡稱家婦中心)?如同我比較熟悉的婦女館、婦女中心或新移民中心一樣,家婦中心是專門提供給原住民家庭與婦女的單位。 就我所知,家婦中心最原始的概念其實類似社區關懷據點。希望在有原住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空間可以讓族人聚集,可以獲知各種資訊,也運用社區工作方法融入當地,發現需求,可以有一些資源轉介或服務提供。像是原住民家庭最常需要的是孩子照顧,就可以有人照顧孩子,需要的是工作機會,可以有些就業資訊,甚至做職訓等等。但重要精神在於陪伴與支持,並且讓有需要的家庭或婦女在社區(部落)裡面有這樣的支持。 原本的初衷是希望就近照顧,但是,當家婦中心成為政策措施的時候,或許因為成本等種種考量,設立條件限制頗多,因此目前大都是原住民鄉自己設一個,都會區則是多少個行政區才能設一個。以幅員廣闊的高雄來說,光一個中心服務範圍就包含十幾個行政區,怎麼接觸到這麼大範圍的原住民本身就是考驗,何況中心負擔的工作涵括個案管理、教育宣導、諮詢轉介等等,期待一個規模不大的中心做這麼多事,真的是為難。 許多承接部落內家婦中心的是外來的大型慈善機構,對部落來說,外人很難真正了解當地,即使聘用當地的原住民社工員,也不一定就能進入社區、長出服務,畢竟要看母機構對工作推行的想法概念何在。若是當地組織承接家婦中心則有另外一些狀況,由於方案有經費、有場地,可能引起其他人的眼紅、耳語。當地人投入社區工作當然比較了解在地,但如果主事者或工作人員比較不被其他居民接受,也是難以推動。特別是許多部落社會仍比較傳統父權,出來主事的人如果是耆老、牧師、男性領導者,比較能被信服,若是一群婦女,組織外部的耳語流言可是揮之不去的煩惱。 在原鄉裡,似乎因缺乏相關社福單位、服務對象集中,家婦中心好像比較容易看到效果,但都會區的呢?其實住在漢人主流社會圈內的原住民,長期處於社會階級的底層,加上族群文化被歧視或排除,身為少數人,長久下來形成一套自己的生活文化,所以會看到原住民聚集在小吃店、卡拉OK唱歌、聊天、喝酒,維持自己的文化習慣跟生活,那是與其他族群的人在一起時,比較無法表現的自在。這樣的心情,當然也會影響到他們較不習慣或不敢向外界求助,像是家暴、低收入戶、急難救助、法律諮詢等等。如果願意,都會區有各式各樣的社福團體或公部門可求助,但也就是考量到族群文化的差異及親近性,才專門設立給原住民求助的社福單位。但都會區原住民居住分散,家婦中心負責的行政區又多又廣,反而很多原住民可能從沒聽過家婦中心。 家婦中心被期待用親近原住民文化的方式提供社會服務,但真的要落實起來,有諸多挑戰,特別是在都會區。因此,實在佩服接受挑戰、願意去承接的原住民婦女團體。 (社工員)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3 01:25 , Processed in 0.0840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