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妮 我有一個朋友,大學畢業之後回到部落,剛好碰到部落裡面正在找人投入兒童課後共同照顧。她就此留在部落,之後繼續參與由這個課輔班衍生成立的原住民婦女團體。她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在這一個自己老家附近的、以婦女為主的協會,一晃眼10年過去,她從20多歲、對組織工作一無所知的社會新鮮人,歷經協會草創、協會發展,又遭遇88風災,與族人下山安置,又上山重建,到了現在30多歲,能量耗盡的她正準備到國外的非營組織看看,體驗不一樣的環境與工作。 前幾天有機會與她聊聊10年來的回看,除了在部落裡面要面對許多其他人的眼光以外,有一件事,倒是我們兩個都深有同感而頻頻點頭。我們都很清楚,我跟她確實都是沒有結婚,比較沒有家人的干涉,也是少數高學歷份子的工作者,我們起步的條件的確跟其他婦女不同,也經常因為未婚沒有家庭負擔,被要求投入更多的時間給組織,反而影響到自己的私生活。在一路上,她深深感觸的是,婦女培力工作那塊還是最難的,深覺如果環境沒有改變,即使婦女改變了,還是可以看到她們的處境永遠都卡在工作跟家庭之間。好像顧了家庭就會犧牲工作,顧了工作免不了犧牲家庭。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兩者兼顧的呢?她們曾經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都沒有用,真的很無奈。 我懂她的無奈,因為我感受到的也是如此,這種女性夾在工作與家庭中間的困境,有時候還真的不是公共托育有沒有完善的問題而已。除了婦女本身的觀念想法,切身相關的是先生、家人、親人、社區鄰居的觀念,他們如何看待女性的角色跟責任?如果婦女身邊最親、影響力最大的這些人,仍舊認為家庭才是女人最重要的責任,工作只是補充、次要、可有可無,並且,也認為自己只是女人家務忙不過來時的「補充人力」,而不是把家務跟照顧工作同樣認為是男人的事、丈夫的事、爸爸的事,也就是不分性別的身為家庭成員的自己的事。那麼,婦女即便想在工作上發揮,家庭方面沒有被接納認同跟支援,真的很難。而未婚女性工作者不管是沒有時間結婚,或是找不到能接受如此工作型態的伴侶,半自願半被迫的結不了婚,大概也不是太意外的事了。 我並不是否認社會價值觀、社會政策或資源分配的影響與重要性,而是在我們每日的生活與工作當中,我們希望讓認同組織工作的婦女能夠更被培養、更能夠發揮與投入,但是往往看見大家看似個別困境卻殊途同歸的為難。當天同樣在現場的朋友覺得,目前的家庭結構適合的是過去的社會型態、生產模式,而如今社會改變得太快,家庭結構及家庭觀念轉得太慢,導致當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轉變成女人也需要負擔家計或職涯發展,女人成了內外兼顧,男人卻還沒意識到改變,依舊認為主外就行了,這勢必造成失衡。 人的體力、時間、精神是有限的,女人同時主內主外再怎樣都不可能兼顧。於是,我們看著許多已婚婦女的為難,而未婚的我們很難說服結婚會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但這好像真的不只是女人的問題跟責任,卻讓她們、我們承受結果。(社工員)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4 15:30 , Processed in 0.0719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