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週的南方婦運史研習,安排了好幾場參與者生命故事的分享,每個人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的故事,各有各的精采,各有各的心酸。在兩天分享中,不約而同的有個名字時常被提起:王淑英,過去幾年我也時常聽見,無論是做原住民婦女培力、服務國際家庭爭取移民人權、婚姻協談外配服務、托育人員權益爭取、在農村型社區做社區營造,甚至是從事裸體行為藝術的創作者,人人都在訴說王淑英老師給自己的影響是多麼深刻而巨大。 作為晚輩,我有幸短暫見過王老師,親身感受過是怎樣的風範態度,讓人感到平易近人,也感受過她身為前輩,是那麼多人的啟蒙導師,卻完全沒有前輩的架子,反而對年輕世代充滿了解的好奇及正面的肯定,讓我備受鼓舞。零零總總的訊息,但我搞不太清楚這般影響力深厚、威力強大的培力是怎麼帶起來的,可以讓忙碌的幼教老師,在菜市場做生意的攤販,生活單純的家庭主婦,都紛紛被拉出來站上一片舞台,且這影響力正逐漸透過淑英老師培養出的第一代,延伸到更年輕的一代。 話說,那是1980年代,台灣剛剛解嚴,家庭暴力還被視為家務事,受暴者得仔細收集驗傷單才能提告,被打個半死也沒有庇護所可去。當年還有人認為讓女生唸大學只是添嫁妝又浪費社會資源。高雄縣唯一的女縣長余陳月瑛上任之後,邀請剛從美國拿到博士要返台的王淑英到高雄縣政府,開辦一連串針對婦女學習的方案,相信婦女唯有受教育才能改變自身處境。從婦幼中心,到創建全台第一間婦幼青少年館,開辦婦女學苑、婚姻學校、婦女社區大學,以公部門投注資源在婦女教育、婦女培力的領域。 剛開始,婦女學習的是與家庭切身相關的主題,夫妻溝通、親子關係、環保、垃圾分類、健康飲食之類,會這麼實用,也是著眼於對一般婦女,婚姻家庭內的問題就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但是,又不是單純上上課就沒了。過程中與婦女的互動,引發婦女的想法,邀約參與其他課程或活動,有更多的接觸及後續討論,慢慢賦予任務或逐漸培養自身的發展方向。 在籌組婦幼館及初期運作時,吸納的是多元人才,除了社福人力之外,也有學戲劇的、幼教的、會美工的、教育的,各種都有,當時還沒有硬性規定要社工資格,因此,透過全職的、打工的、幫忙的這類管道,也捲入一些後來繼續參與的夥伴。 在她們的經驗中,包括我目前正受到的訓練,也就是這樣的態度與精神,關於人的培力及陪伴是長期的過程,除了上課以外,更重要的是「在一起」的這群人每次點滴的互動。一起做的工作,一起討論的事情,組織工作者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工具」,捲動有各式各樣的方式,各式各樣的方式都可以是切入點。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南方婦運的參與者有許多人曾是家庭主婦、基層從業人員,甚至曾是被服務的對象,而不是以學生或學者,這點是南方婦運很明確的風景。(社工員)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信箱|愛女生BBS|隱私權條款|2GIRL女子拉拉學園
GMT+8, 2025-5-13 07:19 , Processed in 0.0726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