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ake 發表於 2019-2-4 00:57:55

我的 2018 讀書心得

本帖最後由 nofake 於 2019-2-5 00:03 編輯

https://www.2girl.net/data/attachment/album/201902/04/001249dt2vu8wohd3vuv32.jpg

2018年讀了24冊,不盡理想。好的是拜讀了許多好作品。那麼就與以往一樣,簡述幾本。
<英雄守弱> 年初讀的,那時並不是想成為英雄,而是覺得該學習如何守弱。易經解卦,我一點都不懂;但作者是個奇才,很會說故事。王浩一的英雄可不是征戰沙場的武官,大多為文官。第一位英雄說的是蘇軾,官拜龍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卻被貶過嶺南…。此時除了學習豁達,還能怎麼辦呢?與佛印的故事雖然已讀過好幾次,但再次讀到這段,還是覺得妙極了。話說蘇大人覺得學禪有所心得,作首詩給佛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佛印回了兩字「放屁」。蘇東坡氣得急過江,好找佛印理論。只見佛印在門上貼上「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故事最後一章回說的英雄是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張巡也是本書唯一的武將了)。若不是讀此書,我還不知道兩位是雲林的信仰。作者以淚眼婆娑形容他在研讀兩位的英雄事蹟。我呢雖沒痛哭流涕,但也確是含淚讀完這一章節。

<Evicted> 以美國為背景,說的是社會底層所處的困境,居住不正義。政府的補貼政策終究流入全國所得前百分之五的富人之手。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房東獨具慧眼,知道窮人的租屋津貼是有利可圖的,而且非常可觀。這些領有政府津貼的人,幾乎都是極為貧困的人。弔詭的是,真正窮到不行的人,還領不到補助。怎麼說呢?原來呀…即使領有房屋津貼,也隨時可能因不公平的指控而失去資格。一旦失去資格,房東則無利可圖,便可以把他們合法驅逐(往往由警方強制驅離)。房客若是抵抗,接下來可能難以再次取得資格。抵抗可能換來司法裁決,房東有相當的資源雇用律師,而窮人卻因害怕失去微薄的工作而選擇不出庭。即便排除百般困難出庭,也會因欠缺對法律的了解,失去有利的論辯。房東總是贏家。這樣的惡性循環迫使窮人移向M型的另一端。另外,還有一種食物券津貼,聽起來似乎很人道,但現實是領取到食物券也無法餵飽整的家庭。大部分的日子,這些家庭都處於飢餓狀態。於是,不少人一拿到整個月的食物券就買個兩塊上好的牛肉,一餐吃飽。

貧富不均的問題有解嗎?看了這麼多書,我的看法是…沒解。資本主義的必然結果,而且只會更極端。

<槍砲、彈藥與鋼鐵> 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作者賈德‧戴蒙,說是現代達爾文,光美國國家科學院士的頭銜就夠驚人了。本書緣起於作者一位新幾內亞的好友,亞力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甚麼名堂?」於是作者從生物的起源、人類的出現、動植物的馴化與傳播、語言文字的發展移動,人類的遷徙,乃至於工業革命一一說起。其中還闢了一章節談了中國。基本上,五大洲、七大洋都講了。就連台灣也出現在此書之中,探討漢族南侵,迫使原本居住於華南的人往南亞移動。東南亞人有著台灣原住民接近的DNA(突破我盲腸啦!)。
本書第一個吸引我的故事是西班牙的皮薩羅與印加帝國國王阿塔花普的故事。一隻亂七八糟的一百多人的軍隊輕鬆大敗印加帝國八萬大軍,俘虜國王阿塔花普。書中也附上西班牙遠征軍隊總督皮薩羅與其隨從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書信,詳細向查理五世報告他們征服異教徒的過程。

賈德‧戴蒙,相當博學的人(一個人的腦子怎麼可以裝這麼多東西?)細細說出植物馴化的難度,其中氣候與不經意的變種(還要被發現),橫向的傳播比縱向還來的容易多了。原因之一是緯度,其二是地形。這也是肥沃月灣的大麥、小麥、豌豆、鷹嘴豆等作物可以往西,也可以往東。花了兩千年的時間到英國,約三千多年到伊比利半島。而公元900年豌豆才出現在墨西哥,花了將近八千年。這麼說並不是豌豆橫越大西洋,而是經白令海、阿拉斯加、北美一路南下。豌豆得歷經不同的緯度生長、適應。墨西哥尚處中美,可想而知還有很長的時間才會抵達南美。再說到東南亞,或大洋洲,大島小島數以千計。作物的傳播可能得花上幾百年的時間在島與島之間。(可能很87,但是容我提醒,那時沒有google.)
豆類是蛋白質的來源,大型哺乳動物也是。蛋白質的攝取與部落的興衰有密切的關係。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足以餵飽整個族群的蛋白質。也就是說,族群的發展速度跟我們所攝取的營養有關。這樣說,西亞應該是最發達的區域了。作者有一個章節說明現在的西亞,也就是肥沃月灣今日的狀況。

動物的馴化也很重要。有趣的是,作者也詳盡的介紹動物馴化,那些動物可以馴化?那些又不行?以馬而言,歐亞的馬被馴化,不是用來食用,而是工作或是武器。(當西班牙皮薩羅的軍隊騎著馬攻擊印加帝國軍隊,印加帝國還以為看到甚麼怪物。)非洲的斑馬卻無法被馴服。歐亞的豬可以變成家畜,非洲野豬就不行?(我想到了彭彭。)讀這些章節,我覺得十分有趣,很多都是我不曾想過的,但卻扮演了今日21世紀我們所以為理所當然,極為根本的遠因。也就是說,倘若五千年前一個不同的選擇,今日也就不同了。
好啦,結論就是地理決定論。這類的書籍不少,但本書的篇幅深度廣度相當驚人,也有極好的數據佐證。閱讀起來確實花時間,但很值得一讀。

<獨生> 副標題是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我被副標題所吸引,想一窺這一實驗。讀了之後才知道這是在講毛澤東的一胎化計畫,而我很納悶哪來的實驗計畫?好吧,這位作者大姊既然如此命題,姑且一看。只是…我怎麼越讀越覺得這位大姊想說的是…一切都是阿共的陰謀!舉幾個例子好了,她說一胎化男女中國勞動人口會從2012下降。(全世界開發中國家早已下降不是嗎?少子化是原因,一胎化讓時間提前了。但終究逃不了。)一胎化讓男女人口失衡,幾千萬男人娶不到老婆。(如果只考慮數字,那如果讓男人都結一次婚,女人結一點多次就好啦!更何況有還有 LGPT(誤)/ LGBT/ 婚外情/ 劈腿的/ 不婚的,現在是21世紀了好嗎?)再來,作者說獨子家庭是社會動盪不安的淺在因素。(大姊您是在隱射北捷案嗎?)作者又說,一胎化讓性侵案高居不下。(本書檢討的是中國?還是印度?)又一例,一位與作者交情很好的男孩,因父親早逝,獨立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她總是感覺到男孩身上的壓力與說不出的苦。多年之後,男孩終於說出心中的苦,「方姊,我是同性戀。」作者似乎覺得她終於等到答案了。(這位大姊,您究竟是想說甚麼呀?!)
結論是,沒事不要讀。

<消失的孩子> 那不勒斯故事4 。還是一樣,讚讚。2017年強推,這裡就不再重述了。不戳破結局,但是我非常的滿意,作者真的是深思熟慮;莉拉終究沒讓我失望。

<紙的世界史> 顧名思義講的紙的歷史。五月一趟德瑞之旅,那時正帶上這本書。巧的是讀到了美茵河,當車子也駛過美茵河時,我不禁地想看看兩岸是否有還有造紙廠。書中提到聖加侖修道院,沒兩天我人也在修道院裡。印刷格式、大寫字首,該出現哪個年代。我希望可以多一點的時間好好看看展示櫃裡的古書,好對照書本,可惜的是….下回請早….Orz…。羅騰堡是歐洲第一個開始造紙的城市,我也到了,只是沒看到河(可能造紙的地方在別處,也可能人非物換。)
造紙的時候會產生惡臭,因為破爛的布是必要原料。有趣的是造紙業可是當時的科技產業,技術不容外流,各國政府也嚴禁破布出口,那可是攸關國家安全策略呀!
中國的紙是上等品,在歐洲取得不易。所以當商人來到中國看到菜市場的用紙包肉,直喊浪費。畢竟,在歐洲只有貴族才付得起紙。
本書搭配其他書籍讀起來比較有感,比如<槍砲、彈藥與鋼鐵>與稍後介紹的<廷巴克圖的盜書者>。不然,還挺容易迷失的。

<我的應許地> 副標題:以色列的榮耀與悲劇。我以為終於有人願意坦誠面對自己國家的歷史與其對巴勒斯坦的暴行。我不知道原文何時出版,但記得去年以色列總理一天到晚控訴伊朗核武。一回 CNN 記者 Amanpour 專訪納坦雅胡,問他「以色列有核武嗎?」納坦雅胡沒有回答,但表情不會騙人。本書敘述以色列的核反應爐在法國的協助下展開,以全球無人能及的速度累積濃縮鈾存量。以色列欺騙美國,聯合國,通過每年鈾存量的檢查,證明沒有提煉鈾。原來作者的父親是個科學家,以色列的菁英不時到家中聚會,作者從小目睹核反應爐的進度,也明白提昇濃縮鈾的進度。儘管作者不苟同以色列當局對巴勒斯坦的侵占,但最後幾個篇幅敘述了以色列長久以來面對的威脅,於是有了 1981 年以色列炸毀伊拉克的核反應爐的行動。2007 年炸毀敘利亞的核反應爐。作者譽以軍成功阻止猶太人第三次被滅絕的命運(第一次我想應該是19世紀末沙皇頒佈五月法,第二次指的應該是二戰時期。)。本書給我的心得是,儘管全書前大半篇幅以中立的立場道出對巴勒斯坦人的迫害。最後卻也透露核武在別人手上是不安全的,只有以色列政府可以理性的擁有與使用核武。
失望收場…..。

<長日將盡> 石黑雄一著,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說的是一位英國貴族管家的一生,史帝文生,與父親一樣為貴族掌管家務,且以自己的工作為榮,以高級的完美管家為志向。史帝文生個性嚴謹,思考縝密,觀察敏銳,盡忠職守。每件事一定經過嚴密的規畫,思考推敲再思考,以求事情盡善盡美。史帝文生盡職的程度竟連他的父親病危,他依然面不改色的執行當天一場重要的聚會。他的爵爺家裡聚集著可左右二戰發展的各國重要人士。這麼說不是史帝文生無情,而是主角善於壓抑自己的情感,以及史帝文生判斷官邸正有一場歷史性的會議在進行,絕不可以因個人因素,而使該聚會有一絲的不專業出現,間接影響重要協議。他想他的父親也一定會希望他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他以他為榮。
遲暮之年的史帝文生的向新主人請了六天的假期,去鄉間探望一位年輕時的女性副手。整個故事其實就是他在此六天對過去的回憶、旅途中所遇到的人與即將會面的肯頓小姐心中所產生的不安。這是史帝文生的內心戲,乍看之下很沉悶,但石黑雄一很會說故事,我幾乎可以看到史帝文生所描速達林頓官邸的所有角落,每個到訪政要的長相與說話的聲音。這是會讓人一頁翻下一頁,十分細膩的故事。字體有點小是真的…@@

<中東的心臟> 我以為可以讀到沙烏地阿拉伯的一點歷史,結果得到的是…一個美國狂熱記者的觀點,腐敗的紹德王室、懶惰的阿拉伯人、基督教優越於伊斯蘭教…。我一直不相信不以良善為出發點的宗教可以吸引信徒,更何況全球17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我也一直認為很多誤解起源於不了解。現在我讀的是 <古蘭似海> 從古蘭經開始,儘管可能只有部分,但我還是希望可以有些新認識。因為,<中東的心臟> 明顯對伊斯蘭教有太多的歧視。

<街角那家唱片行> 顯然本書略遜於Rachel Joyce 的另一本著作 <一個人的朝聖>(雖然,我不喜歡這個翻譯書名..)

<蜜蜂與遠雷> 2018年的讀物,我最推薦這本啦!音樂透過文字表達,還讓人如入其境。主角有好幾位,也就是參賽者。每位參賽者都帶著動人的故事。少年風間塵我以為是第一男主角了。天才型音樂家,沒有上學,跟著父親自學。風間塵沒有鋼琴,當然也沒有固定的練琴時間,但有著絕對音感。少年甚至可以聽到蜜蜂翅膀拍動的聲音。故事開始於一場預賽,參賽者的履歷不僅完整且完美,漂亮的學歷、豐富的參賽與得獎紀錄、名師為列等。風間塵的履歷卻乏善可陳,只有巴黎國立高等音樂院旁聽生和一個指導教授名字而已-- 五歲起師事尤金‧馮‧霍夫曼。這樣的履歷讓評審們覺得是個手法拙劣的惡作劇。在座評審幾乎霍夫曼的學生,他們都明白老師收了那些學生。讓評審們頭痛的是,老師居然幫風間塵寫了一封不知是真是假的推薦函,因為他們明白這不是霍夫曼老師的作風。甚至跟風間塵吃起醋來。畢竟,這些評審可說是血統純正的優等生。但在聽完風間塵的演奏後,評審們陷入分裂,一派認為風間塵汙辱了音樂,玷辱霍夫曼老師。另一派則認為這是老師給他們最後一道的試題。霍夫曼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只知生前告知友人一句話,「我已裝設好炸彈囉!」每每看到少年心裡總是惦記著老師最後的教導,「塵,把音樂帶出去。」我的鼻便忍不住酸。好可愛的少年,儘管老師已經不在了,但是他還是一直記著跟老師的約定。跟著作者的故事,體會霍夫曼給世界留下美好的禮物。
<教堂經濟學> 唉,基本上,我不認為一位地位如此崇高的教授,僅僅寫出些這程度。我倒比較相信是他研究室的幾位研究生所拼湊出來的。我想了解的是兩千年的的天主教也好,基督教也好的教堂歷史。老是給我空白幾百年是怎樣?我明白宗教也是需要經營的,但不應該只有資本主義面向….不想多談了。

<明天別來敲門> 貌似網路小說來著的。基本上,這是個匪夷所思,一位憤怒暖老頭的故事。歐弗,男主角,小時因為雙親早逝,很早就自力更生,勉強高中畢業。歐弗,在鐵路公司上班,結識大學學歷,後來取得博士學位的桑雅結婚。歐弗,無時無刻不處於憤怒,拳頭總是緊握,好隨時揍人。歐弗,沒有同理心,壞嘴巴,只有在桑雅面前安靜,也只順從桑雅。我對這樣的人物性格設定很懷疑,因為終究歐弗要展現出暖男的行為。呃…真的嗎?讀的時候,我是真的很想揍這位老頭…。

<陪你讀下去> 作者是ABC, 哈佛法學院的高材生,父母來自於台灣。作者投入人權運動的動機在我讀來不是很強烈。但她終究是投入了。故事說的是一位她在密西西比一個小鎮任教時的學生,Patrick, 在作者的影響下開始上學。在她離開之後,又輟學,最後因為了保護妹妹而失手殺了人。作者覺得自己對Patrick有責任,於是定期到監獄探監,利用探監時刻,重新教Patrick 讀書、識字。我覺得這樣的動機很棒,雖然Patrick 最後還是不敵環境,沒了工作,染上毒品。
另一方面,我卻讀到悲哀,不是主角Patrick, 是作者。作者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更接近心目中的純正美國人,從小不與作者談及他們的故鄉台灣,也不與作者說中文。作者的父母對作者完美的美國音感到自豪,會以口音在鄰里間互較高下。而作者的確成了父母心中的所謂完美的美國人。我不懂……..。

<遺憾收納員> 40%的<在咖啡冷掉之前> + 30%的<解憂雜貨店> + 20%的<奇蹟寄物商>。當初挑上此書是因為強大的讀者好評,我在某趟來回飛機上讀完此書,有點惱。我不禁納悶是甚麼原因讓出版社決定出版此書?還是說現在出版一本書不再需要精挑細選?故事從頭趕到尾,劇情也是從頭交代,一路接近尾聲還在交代遺漏的事。因為太多要交代,沒了感情。短短兩百多頁,還是大間距印刷,卻硬是擠進五個故事。這五個故事又是在一個大故事之下發展。作者說自己還是新手,應該不假,文字過於生澀,也欠缺說故事技巧。如果,你也是對閱讀有一丁點的挑剔,千萬不要讀。

<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 作者中島芭旺只有十歲。這位小朋友將自己寫的東西寄到出版社,央求出版社幫他出書。編輯說,除了錯字、標點符號,換行之外,沒有更改者小朋友的任何一個字。讓我留幾則給大家看看。
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意思,就是怎麼辦都好。(16)

我去了岡本太郎紀念館,
有我好多喜歡的詞句。
我選擇的是—
「要是不想去做的話,就做不成。」
所以,我全部都決定「要做。」(27)


現在,只存於現在;
現在,這麼說的時候就已經過去了。
過去之後,那就是那個時候的現在。
就只是這樣而已。(49)

世界 是由某人的想法做成的。
這也就是說,誰都可以去做這件事。(53)

「害怕」,就是因為想去做。
不想做的話就會覺得「不想做」,
「害怕」並不是不想做。(71)

我總是只有今天,
我總是只有現在。(81)

我十歲,
從今以後還可以失敗很多次。(82)

學校的老師說的都不是自己的經驗,
而是教大家聽來的事情或是課本上寫的東西,
所以搞不好那些都不是事實。
我想學習事實。(85)
很驚人的小男孩吧!有一則他還提到Big Bang,小男孩說他不懂BigBang,我…也不懂。儘管僅是一個名詞,顯然小男孩知道,哪怕背後需要強大的天文物理知識。我也相信小男孩試著弄懂它,而他明白,經過努力,他還是不懂。10歲,將來會是另一個卡笛兒?盧梭?還是沙特?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這是東京大學教授,由日本人的觀點看東印度公司。原來,我以前沒有弄懂東印度公司。原來東印度指的是一個相對的地理區域,是西方人的角度,與印度的東與西沒有關係。原來首支繞過非洲好望角來到印度的達伽馬與海盜無異,殺戮異教徒,進行掠奪。看來這似乎是當時船隊的行規。更精確地說,所有歐洲到印度的船隊,行為皆如海盜,儘管不少是由皇室所支持,如葡萄牙,法國的東印度公司。荷蘭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則比較像今日公司的運作,類似股東的概念(荷蘭東印度公司有17紳士)。反觀其他的船隊,亞洲或非洲的船隊,則是普通的商人船隊,不像這些洋人船隊還備有自己的軍隊(雖然,後來也自己備軍隊)。當然,這或許與羅馬帝國以降,教皇或東羅馬帝國或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與東方塞爾柱土耳其的衝突(十字軍東征),與鄂圖曼土耳的海上征戰,幾個世紀衝突所留下來的仇恨結果。另外,要能駛上短則一年,長則兩三年的航行,船型肯定相當大。大規模的船隊也不是一般民眾所能負擔,往往是貴族或富人出支。鑒於過去與蘇丹軍隊交手經驗,備上軍隊對所購買或搶奪來的貨物也有所保障。
本書也論及了日本與中國的鎖國。以往,我們從教科書讀到鎖國是不好的,阻礙了中國與日本接受西方技術傳遞的機會。其實,我們可能誤解鎖國的定義,以為絕對拒絕與西方世界接觸。其實不然,那是一個管理方式。但若我們真回到那個時代,也在朝為政,看看當時那些行徑有如強盜的船隊,在自己的領土燒殺劫掠,我們會如何反應?已有強大且堅固政權的中國與日本,確實不可能像東南亞分裂的政權一樣不對自己的人民加以保護,同時規範土匪行徑,一心只想將東方的辛香料、絲、棉、茶葉與陶器等貨物帶回歐洲獲取高額利潤的商人。
這些由歐洲組織的船隊行徑,中國與日本並非不明瞭,只要不惹事,在港口進行交易,繳稅給地方政府是沒問題的。但這些商人下了船,卻在周末集會,行為怪異,口中還念念有詞,還會唱歌。在當時集權的明帝國與德川幕府的眼中,有造反之嫌。豈能容下這些洋人?德川的作法是設了個出島,其實就是港口外的一個小島。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唯一獲准在長崎進行貿易。荷蘭人進行貿易的時候住在出島,島上的房屋屬政府,荷蘭人得繳上租金。荷蘭人帶來的商品在找到買家之前,必須原封不動的接受檢查,存放於倉庫中。儘管明帝國鎖國還有其他原因,但終究16世紀同意荷蘭人居住於澳門,但得付一年500兩的地租。
題外話,澳門英文為Macau, 不知有沒有人與我一樣問為什麼叫Macau?原來廣州灣入口的澳門半島前端有座祭祀媽祖的廟宇,稱為「媽閤廟」是船員的信仰中心。葡萄牙人便稱澳門半島為Macau.(又突破盲腸啦!)
本書論及的地理區域極廣,東南亞南至巴達維亞(今日的雅加達),北至日本的長崎,在中國有寧波與澳門,西邊有馬德拉斯(今清奈)、孟買,更西控制波斯灣的阿巴斯港,以及控制紅海的亞丁港。近兩百年的商業行為,劃出了往後的東南亞經濟海圖。

<廷巴克圖的盜書者> 千萬別誤會,這不是竊盜書籍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搶救伊斯蘭古手稿的行動。買下此書源自與某個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CNN的專題,介紹伊斯蘭古手稿,那時恰巧一個非洲的圖書館館員戴上手套攤開一本已有千年歷史的的手稿,以阿拉伯文寫成。我不懂阿拉伯文,但我真覺得好美。上千年,令我驚訝,也讓我想起<紙的世界史>。中世紀的歐洲如聖加侖修道院在9世紀館藏有400部,據說已是相當豐富了。而伊斯蘭世界皇宮裡卻有成千上萬的藏書了。
手卷用紙大多由北非如埃及或西亞製造,較為粗超但便宜。義大利紙太貴了,安達魯西亞也挺受歡迎的,價格稍微低些。這些地方的紙,在<紙的世界史> 有更為詳盡的介紹。
話說回來,廷巴克圖曾是非洲知識中心,是科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與文學家聚集之地。我把它想成古典希臘的雅典。說的是在政治動盪不安的非洲,海達拉說服民眾將家中世代傳襲的珍貴手稿交由圖書館保護。當聖戰士逼進中非廷巴克圖圖書館,海達拉將館藏的手稿結合願意賭上全家性命的村民,背著聖戰士將手稿撤出圖書館,必要時還分散藏於村民家中。最後在法軍增援,聖戰士敗退;聯合國撥款,海達拉有了資金得以重建圖書館。

只要看到很多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我總是感動不已。

<私運書的人> 這也不是走私書的勾當,是一個被小阿薩德政府軍圍城下的達拉雅青年的閱讀故事。圍城四年,物資匱乏,一群年輕人既不是聖戰士,但也不想離開自己的城市。在轟炸之餘,閱讀是他們唯一的消遣,但紙張取得困難,更遑論印刷精美的書本了。這些年輕人用盡各種方法讓圖書館運作,可能只有一面牆,幾個書櫃,跟我們以為的圖書館相去甚遠。他們什麼都讀,每一個文字對他們而言都是珍貴的。他們會想辦法透過不穩定的網路取得文章,再找出可用的紙張,用極微小的字體,透過印表機印出所謂的新書。他們彼此分享書籍或文章,但因為所能取得的資源有限,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會把書籍重複讀個幾遍,讀到都可以背誦了。書皮爛了又補,補了又壞。我可以想像書頁都捲了起來,也佈滿汙漬。然後,我望著我的書櫃,覺得奢侈極了。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其實還想寫更多。
謝謝閱讀囉!
新年快樂!

AMeursault 發表於 2019-2-4 14:18:10

佩服你堅持讀書和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對Evicted的感受很深刻,美國的建國老祖們就是一群精於算計的律師大佬,可以說在很多層面上鞏固了有old money的白人們世世代代的社會資源。

nofake 發表於 2019-2-5 00:43:47

AMeursault 發表於 2019-2-4 14:18
佩服你堅持讀書和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對Evicted的感受很深刻,美國的建國老祖們就是一群精於算計的律師大佬 ...

閱讀是習慣,寫心得是練文筆,雖然一年才寫一次。{:1_1:}

icehilo 發表於 2019-9-16 22:25:25

good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竹蜻蜓2013 發表於 2019-11-14 23:09:18

有槍砲彈藥與鋼鐵就推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 2018 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