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b 發表於 2014-7-24 00:59:21

The Outsider: A Journey Into My Father's Struggle With Madness

本帖最後由 swib 於 2014-7-23 12:09 編輯

這本書有中譯本,中譯本有一個我覺得稍微美化過的書名:《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

我讀的是從這裡的市立圖書館借回來的英文版,作者在第一章就已經將全書的基調表明得差不多了。基本上,我想我讀到的主題是「掙扎」。在得知精神分裂的父親孤獨死在外地的消息之後,做兒子的開始拼湊父親生前的生活,掙扎著在情感上要擁抱這個生前讓他害怕不解的父親;在這個旅程中,透過兒子帶著情感的雙眼,讀者也將看見,患病的父親掙扎著想要擁抱兒子以及這個社會卻不成的過程。

作者的父親是社會學博士,又是社會學教授,在研究所時代就是一位很讓當時的老師期待的青年學者。在十七歲父母離異﹝一九八一年﹞之後到一九九五年父親因心臟病過世期間,作者只見過父親兩次,在父親死後,他開始回溯父親走過的街道、居住過的城市,訪問父親接觸過的人,想拼湊出父親這些年的生活圖樣。

用「掙扎」定調「精神分裂」這個主題,是很傳神的,它就是一個將每個涉及的人孤立起來的疾病,親人、朋友、社會人際網絡,一刀下去便將之都切割開來。

掙扎畢竟是很累人的,或許每一個被精神分裂症砍到的人都會為這樣的掙扎而苦惱吧,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設法在自己的掙扎裡頭找到一個平衡的點。

「掙扎」也其實很難寫,它是這樣又是那樣,是這邊又是那邊;作者很用心去寫,他用這本書走過他的掙扎,相當推薦精神病患親友或想瞭解精神疾病的讀者閱讀。

真的要說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我想是作者在某些地方還是給我一種偏頗的印象,他有一種懊悔的心態,覺得自己當初應該如何如何,也許事情的演變就會怎樣怎樣,這是讓我感覺有些天真的地方﹝但也很難太苛責﹞。

書中作者對父親晚年流落街頭的描述算是十分詳細,但在寫到父親早年教職生涯的不順利時﹝像是跟同事處不好,最後落到沒有學校願意聘請他的地步﹞,他只輕描淡寫地提到,父親不懂得系上的政治局勢,無法融入那裡的小團體。我很難相信事情會這麼簡單,我認為作者在這個地方是有一些避重就輕了,就像我很難相信就算後來作者沒有徹底跟父親斷絕往來,故事的結局就會有多少改變。﹝倒也不是說故事結局不會有什麼不同,只是不是作者筆下的那種不同—「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當時的我可以如何如何......」—不會是這樣的。﹞

簡單講,我認為,作者在父親的病隨著父親的死亡消逝之後才面對父親,與必須同時面對活著的父親以及父親的病情並且兼顧自己當時人生中面臨的種種關卡,這是兩種難度的處境,是很難相提並論的,我相信作者經歷的前者比起後者來得容易許多。

說起來,作者自己都不能算得上是有太多與精神分裂患者相處的實際經驗,因此這本書不能往這個方向去讀。它是作者站在一個生死相隔的距離去試圖理解自己患病的父親的一個旅程的紀錄。「生死相隔」這個距離在我看來是很significant的,因為這個距離,許多關於父親的描述,作者可以在書中那樣說,用一種非常正面的語氣來說;如果讀者願意相信的話,拿來當作鼓勵也是不錯,可惜我個人並不大信服作者書中那些太過正面的說法就是了。


tofubrain 發表於 2014-7-25 22:39:46


書裡的這段話,那個站的筆直的形容,不知為何有給過我勇氣。
「大多數的我們是以擁有的東西和他人的看法,
來判定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們沒有那樣的勇氣,
能在失去所有的財產、權利、親人跟朋友之後,
還能站的筆直,宣告自己仍是以前的自己。」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The Outsider: A Journey Into My Father's Struggle With Ma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