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n 發表於 2013-7-14 19:26:48

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四個問句改變愛的關係

本帖最後由 Iann 於 2013-7-14 19:34 編輯

作者:拜倫.凱蒂、麥可.卡茨
出版社:方智

推薦序 我是我最終的愛 轉念作業國際認證協導師 吳家芸


只要你願意開始使用拜倫.凱蒂所提供的這套工具,讓它成為生命中的良師益友,安安靜靜地坐下來,提起筆,逐一回答拜倫.凱蒂所設計的「六道問題」,接著再反問自己「四個問句」,並且進行反轉,就可以讓那些驅使你必須向外去乞求愛、肯定、認可和讚賞的隱藏性信念暴露在陽光底下,幫助你從缺乏愛與讚賞的痛苦中解放出來。

轉念作業這套方法可以讓人們找出導致憤怒、怪罪、自憐等負面情緒的盲點,並且進一步將人際關係的種種挑戰轉化成機會和禮物,藉此平衡我們的生命,回歸心靈的安寧,更能夠體會到生活當中的所有事件並不是衝著我們來的,而是為著靈性成長的需要而發生的。

就我的經驗,每當我的動機是為了從對方身上獲得愛與讚賞時,我的所言所行就會去附和對方的需求。然而,為他人而活的結果,不但因此失去了真我,同時也無法從對方身上得到自己渴求的愛。反之,如果我不去向任何人索求愛,就能夠感受到真誠的自我,贏得內心的平靜、自在和喜悅。
以我自己為例。兩年多前,我曾經一個人獨自遠行,等到我返家後,卻意外發現我的伴侶居然有了外遇。當時的我既憤怒又痛苦,但我還是敦促自己拿出紙、筆,依照拜倫.凱蒂的指示填寫六道問題,並回答四個問句,同時反轉念頭。就這樣整整做了三個月的轉念作業,讓我看見以下這些折磨我的信念:
  1.我的伴侶不應該背叛我。
  2.一個人孤單地過日子是很寂寞可憐的。
  3.因為我不夠好,他才會有外遇。
  4.他不愛我了,所以才會去愛別人。
拜倫.凱蒂總是提醒我們:「天底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和神的事。」在持續做轉念作業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問自己:「他有外遇是誰的事?」也明確地了悟到:「他有外遇是他的事。」因為那是他的人生,他有權選擇。而我對他有外遇感到憤怒和痛苦則是「我的事」,起因於我想要操控他的愛。我相信當我對他付出愛,他也必須回饋我愛與讚賞,因此我的愛是有條件的;當我的渴望與事實不符,就讓我陷入了失落和悲傷之中。

這三個月的轉念作業讓我最終能夠懷著平靜和感恩的心情和他道別,並且由衷地祝福他。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是好朋友。

最後,我想引用拜倫.凱蒂說過的話:「如果我要祈禱,我會說:『上帝啊,免除我對愛、認可或讚賞的渴望吧,阿門。』」我由衷地祈禱,透過本書的實例和兼具慈悲與智能的方法,能夠引導你認清那些關於愛的盲目信念,從「別人需要給我愛」與「互相討愛而彼此指責」的幻象中解脫出來。


「這是真的嗎?
我真的知道這是真的嗎?
當我一直持有這個想法,我會得到什麼?
如果我沒有這個想法時,我會是怎樣的人? 」
作者透過四個問句,再透過反轉念頭,讓我們相信,反思也是一個真實的念頭。
好書一本!!

Iann 發表於 2013-9-24 22:55:11

june2013 發表於 2013-9-23 15:39
有點意思。沒看過這本書,但對於「他的事 我的事 神的事」這個說法感到有點興趣

是不是這樣說


我倒對「活在自已的世界裡」這件事很有感觸
就我的想法裡,這句話非常實際,也發生在每個人身上裡
我們很常用自已的語言,經驗,認知 去從新詮釋跟解讀別人所做的事說的話
所以,常會有人說傾聽比言語溝通更重要。
延申而來的就是,我們總會以自已的眼光看出世界
不用分你我神的事,我們就一直活在自已的世界裡。

我想,只要不斷的練習用別人的眼光看他的世界
就能漸漸了解,這三件事的分別了吧!

謝謝妳的分享。

Iann 發表於 2013-7-15 16:04:54

晰,喧擾。 發表於 2013-7-15 13:56
我知道在字面上或者說當我們沒發生的時候,就可以很理性看待成「她的事」
但是如果真實在自己身上,我 ...

妳說得很對,都是大家習慣的執念在困擾支配我們。
所以,這本書,請我們去質疑我們的念頭
一但質疑了,會發現事情不再是我們堅持的那面,有可能是另一面。
這本書提供了蠻有效的方法。

至於會混洧彼此的事,這也是非常正常的,如上所說。
為什麼會分開不同的事,是為了更大的慈悲,不干涉彼此,讓彼此自由,才能更愛彼此。
而不是分出妳我的分別心。

如果依妳舉例的,家人生病了,想要放棄治療,用作者的方法簡略的說明一下。
1念頭: 如果你愛我,會照我的要求去治療?
3如果有這個念頭會是怎樣的反應?難過,質疑難道你不愛我嗎?
4如果沒有這個念頭會是怎樣的一個人 ?看著你時,我不會打分數,不會想這件事跟愛不愛我有什麼關係,
會去了解你為什麼不做的原因,以及為什麼對你是正確的決定,我會得到平靜,發現自已愛你。
5.反轉:如果你愛我,就不會照我的要求去做?
         因為你總是知道什麼對自已最好
   反轉:如果我愛你,就會照你的要求去做?
         在這個時刻我倆意見一致,傾聽你,在你需要的時候支持你,沒有半點損失
   反轉:如果我愛我自已,就會照我的要求去做?
         有時候內心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已什麼是最好的,但常忽略它。

處理自已的事,是放下對他人跟自已的執著
但不干涉他人的事(治療),不是一般在說,他的事不干我事的那種事~~~呵~~~

謝謝妳呀~
又把書翻了一下 ^______^

Iann 發表於 2013-7-15 00:57:37

晰,喧擾。 發表於 2013-7-14 22:21
不過依舊有點小迷思在於定義
「天底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和神的事。」



引用一下序言我不斷地問自己:「他有外遇是誰的事?」也明確地了悟到:「他有外遇是他的事。」因為那是他的人生,他有權選擇。

而我對他有外遇感到憤怒和痛苦則是「我的事」
起因於我想要操控他的愛。我相信當我對他付出愛,他也必須回饋我愛與讚賞。


反過來想,當自已想外遇了,另一半真能想盡辦法阻擋自已的事?
當她告訴自已當初的責任,承諾請馬上實現。而自已會為了她的事,而兌現?
這樣的掙扎只有他知道,也只有他能解決。

而自已只能處理自已的事,因為我們總是不斷的需要他人的認可與愛。
處理完自已不斷的需求,是可能會改善關係的。
其它的就是神的事。

有興趣可以看看,可以會更解釋妳的疑問。
以上只是文字上的,不足以包含我想說的。^________^

晰,喧擾。 發表於 2013-7-14 22:21:06

不過依舊有點小迷思在於定義
「天底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和神的事。」


如果定義不好,那麼劈腿也可能是我認為破壞我們關係的事,
跌入我們的事情裡頭,然後無法說完全是她的事,不是嗎?
總覺得沒辦法這麼理性跳開,直接就跟她切割,她是很親密的人啊。

晰,喧擾。 發表於 2013-7-15 13:56:18

Iann 發表於 2013-7-15 00:57
引用一下序言我不斷地問自己:「他有外遇是誰的事?」也明確地了悟到:「他有外遇是他的事。」因為那是他 ...




我知道在字面上或者說當我們沒發生的時候,就可以很理性看待成「她的事」
但是如果真實在自己身上,我們往往是跌入不斷尋找是否「自己做錯什麼」的迴圈裡頭。
或者就是不斷想知道「為何妳想這樣、為什麼為什麼」很深的無解疑惑了。


所以真要跳出來,我覺得還是有點難度呢。
主要是覺得書講的是對,但不容易做好。
就如同我們要拿掉思念,或者放下死心眼。
都不是給我們一句「對方已經不愛了」所以不是自己能掌控。
就可以放下了吧?


也遇過想自殺的人,往往是別人造成自己痛苦,
但是也很難要他接受「別人的事」並非自己能掌控,
然後處之泰然的拿掉陰影了。


或者說生病這件事,那可能是「神的事」
就像很多病人也自問自己平常就很樂於運動養生,
為何生這種病,當下要他接受也是難的。


應該說我們的執念太深,造成要跳脫是困難的。
而關係一久,妳的我的她的,早已經混淆成了彼此可以干預的。
就像家人,就無法很輕鬆看待成為可分的個體。


如果,有天自己的家人發生一件大事,妳不想干預
跟她說「那是妳的事」肯定會被覺得太沒責任了。


覺得好像除了觀念外,還少了點什麼的感覺。
觀念是好的,但是怎麼做到,可能真要不斷練習?
或者妳看過書有更詳細的見解了。:hoface02:

june2013 發表於 2013-9-23 15:39:18

有點意思。沒看過這本書,但對於「他的事 我的事 神的事」這個說法感到有點興趣

是不是這樣說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只能控制自己
也許愛一個人,並不需要渴望得到他的回報
才能夠平靜喜悅地享受愛的感覺?!

可是這樣的愛 是否也失去了和對方互動和交流
而是一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呢?

june2013 發表於 2013-9-25 13:20:48

Iann 發表於 2013-9-24 22:55
我倒對「活在自已的世界裡」這件事很有感觸
就我的想法裡,這句話非常實際,也發生在每個人身上裡
我們很 ...

同意。
甚至可以說 我們只願意相信 我們想相信的事
所以"信念"是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世界的吧?!
我們的世界來自我們所相信的事...


KCH 發表於 2013-12-26 10:53:55

負面的信念需要轉化


為什麼


因為根據宇宙的吸引力法則


負面的想法吸引負面事件在你的人生當中


這是一本很有力量的書


前提是


要懂得好好利用


認真檢視自己內心的每個信念,情緒


很高興,有人分享出來~

mico 發表於 2014-4-26 18:29:12

雖然知道有偏執,但只要情緒一來其實就很難理性的在去理解到底在難過什麼,謝謝你的分享,看清那些過分的執著就海闊天空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四個問句改變愛的關係